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之水道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
水道
【出处】《针灸甲乙经》:水道,在大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方法】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主治】
1.小腹胀满;
2.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
3.疝气;
4.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应用】
水道穴有利水消肿、调经止痛、痛经活络、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疝气、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腰背强直、慢性盆腔炎、肾炎、膀胱炎、腹水等。
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缓解治疗痛经;
水道穴配三焦俞穴、关元俞穴,可以缓解治疗尿痛、尿急;
水道穴配筋缩穴,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缓解治疗脊强。
特效按摩:仰卧,用中间三脂按揉水道穴1~3分钟,可以治疗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1~3分钟,长期按摩,可改善小便不利、痛经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小腹胀痛、胀满不适等病症。
【文献】
《针灸甲乙经》: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少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刺水道入二寸半,灸五壮。
《千金翼方》: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子脏闭塞不受精,灸胞门五十壮;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皆针胞门入一寸,先补后泻。去关元左二寸;子死腹中及难产,皆针胞门。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