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要如何调理?
在三伏天出汗是个很正常的事,外面的天气温度比较高,如果再赶上个大晴天,那是谁也不愿意出门的,在外面走一会儿马上就会一身汗,不舒服。在夏天,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排汗也是散热的一种途径,过了夏天,天气没那么热了,出汗也就会少很多了。但是有些人除了夏天,也经常出汗,往往正常地坐着,汗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有时活动后还会加重。走哪都得带着擦汗的手绢或者纸巾。
正常出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机体废物等保护性作用。但如果安静状态下出汗、入睡后出汗、局部出汗、汗液颜色或气味异常等都是属于不正常的情况。这种汗出跟正常的不同(少数人因体质因素,平素易出汗且不伴其它症状者,属于正常),《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在白天汗出,活动后会加重,中医称之为自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是体内阴阳正常的产物。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就会失常。异常情况的汗出,是身体异常状态的反映,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的表现。自汗多属气虚卫外不固,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需要选取以下穴位:
关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与耻骨连成直线,将其分为5等分,肚脐下五分之三的位置,即为此穴。关元的功效偏重于补,是补益身体元气的代表穴,常用于治疗元气亏损的虚劳疾病和泌尿生殖疾病,同样也是日常保健的常用穴位。长期灸关元,可强身健体,古人有常灸关元可长寿的说法。但是阴虚内热、邪实内闭以及热邪亢盛的人要慎用灸关元,以免加重病情。
足三里(双侧)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六腑相关疾病多选用相应的下合穴来治疗,此外,足三里还是保健要穴,能培补正气。
复溜穴(双侧)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先找到太溪穴,复溜穴也就不难找了。复溜可补肾滋阴,利水消肿,多用于治疗水肿,盗汗及下肢痿痹。复溜还是治疗汗证的特定穴。
操作方法:
术者手执点燃艾条,对准上述穴位,一般距皮肤3厘米左右,其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而无灼痛为度。艾条灸5~10分钟,每日一次,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操作演示
看看我们的教学视频来更直观地了解一下吧: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到,“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艾灸有扶助阳气的作用,关元穴为强壮要穴,具有温肾壮阳,培补元气的作用,足三里加强其扶正固本的作用,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之经金穴,是治疗汗症的常见穴位。用艾条温灸可以调和营卫,使阴阳重新达到新的平衡,汗出异常也就随之而解了。
那么有人会问了,盗汗能不能用艾灸呢?盗汗多是阴虚导致,阴虚内热,蒸腾汗液,是以在睡时汗出,醒后汗止为特点,而艾灸温阳的作用很好,一般很少用于阴虚,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人,阴虚往往是艾灸不适宜的情况。当然,也有医家用艾灸来改善阴虚的情况,但是在理论知识和操作上,还不是很普及,对于盗汗,不建议用长时间的艾灸方法来改善。但是对于盗汗的情况,大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单用左阴郄(x)穴。阴郄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具体操作方法:用艾条灸,先灸至5分钟后,患者自感觉从阴郗穴沿手少阴心经循行线向上,上传至心前区;20分钟后,阴郗穴处无感觉,而心前区则感觉如火灼;继续艾灸,约40分钟后,此感觉消失而停灸,2~3次即可痊愈。
操作演示
汗为心之液,心气与汗液的正常排泄也是有关系的。心气不足,不能正常收敛营阴,则汗液外泄异常。左侧离心脏较近,“阴郄”名意指心气经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长时间艾灸左阴郄使温和的热力随经脉回流体内,可以温养心脉,补益心气,进而达到止汗的目的。
上面的方法,艾灸阴郄穴,如果出现了循经感传的体验,说明艾灸是有效的,如果没有,应及时换用其他的方法。
好了,关于出汗的艾灸方法,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还想了解哪些艾灸和拔罐方面的知识,欢迎在留言里告诉我们哦。
相关文章链接
《夏天出汗多是好是坏?》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内搜索……
夏风◎文章
八岁◎漫画
云少◎编辑
的新系列语音课开讲啦!
讲解《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的语音课程再次更新开播啦!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马上”,打开书院每天推送的文章,即可收听到为大家讲解的民国名医张锡纯的经典药方与医案,保证喜欢学习中医知识的您听了会有所收获哦!
长按识别或扫一
进入
收听讲《医学衷中参西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