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元参汤让我成为了同事们口中的“老中医” | 粉丝反馈
美好的一天,从分享开始
今天的文章来自萝卜丝怀仁的投稿
您的礼物即将上路,特此感谢~
桔梗元参汤让我成为了同事们口中的“老中医”
By.syf
在我得过敏性鼻炎之前,我老婆有过敏性鼻炎,每年春秋换季时就会复发,眼痒、鼻子痒、打喷嚏、流鼻涕,尤其是用质量一般的卫生纸擦了鼻子后,喷嚏更多,更为严重。那时我对这个病很不理解,觉得眼痒抹点清凉油就能缓解,鼻子痒的话多洗洗就行了,或者想打喷嚏时忍一忍。我老婆那时候也没少去医院看,每次都会开一些抗过敏、喷鼻孔的西药。鼻炎严重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吃抗过敏的药,吃完就没精神,困倦,有时候能睡一下午;一打喷嚏就得喷药,但只能缓解。也在一些医院开过鼻炎康一类的中成药,每次都买7、8瓶,但吃了也没多大作用。只能忍受这些痛苦,直到换季,周而复始,痛苦了好几年,后来患其他病,不知道吃什么药,顺便把鼻炎治好了。这是没接触中医之前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些效果不好的经历。
然而她好了后,去年秋天我开始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可能是工作环境换了,现在的工作环境空气质量较差。一到春秋季节,鼻子干、痒,嗓子发红,耳朵眼里也很痒,每天早上起床或者到灰尘多的地方或者遇到刺激性气味都会打喷嚏,有时连续打30多个喷嚏,打得四肢酸痛,像痛风一样的感觉,鼻涕也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扰。刚开始时,没有接触中医,不懂得如何治疗,只得按照我老婆治疗的经验,去医院开一些鼻炎康一类的中成药,吃了一个秋季并没有什么作用,直到到了冬天才自己好了。今年春天,过敏性鼻炎又犯了,而且更为严重,后来在单位内部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一些中医,立即关注了并开始看其中的文章,看到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或者说理论,又顺藤摸瓜关注了的,多了不少文章,看到了治鼻炎的一些方子。对照自己的症状,与桔梗元参汤治疗的鼻炎症状十分相似,按照文章中的指导意见,果断去中医院抓了7副药,才花了37块钱,抓回来药后,家里人并不支持我喝,说自己在网上看的方子不一定安全。但是我看到网上也有不少好的案例,所以还是坚持自己熬了药,喝了3副后就明显见好,鼻炎基本上没啥感觉了,但还是坚持把7副药全喝了。
后来去上班时,同事们看我不打喷嚏了,都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我在网上看中医文章,看到一个方子,自己抓了药喝好了,以前吃几百块钱都没用,现在才30多块钱就治好了,同事们都说我胆子挺大,敢自己给自己开药。其实,我知道这个桔梗元参汤,治疗我的鼻炎肯定是没啥问题的,一是这是几百年前中医老前辈用了很多次都有效的方子,能流传下来肯定有一定疗效;二是这是在文章中推荐的,而且明确列出来各种具体症状,对各味药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解读,只要症状符合,即使是中医白痴看了这个文章,也能对症下药;三是这个方子中除了半夏外,其他药材基本上是药食同源的,半夏也是经过炮制的,安全上肯定没问题,更重要的是每味药量都很小,更增加了保险系数。所以,我才敢按方抓药,立即服用,既解除了我的痛苦,也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和信心,也与结了缘,成为了他的粉丝。
我的鼻炎治好后,就更加推崇中医,的文章每篇都仔细研读,并做笔记。有一次出差时,同事看我在做笔记,知道我在学中医知识,都调侃我说,咱单位又出了一个老中医,原来以前有一个同事学习推拿按摩,现在调到了其他部门。
后来在吃饭喝酒时,有个同事说他痛风不敢喝啤酒,正好我看的一篇用乌鸡白凤丸治疗痛风的文章,立即在饭桌上告诉了他这个方法,他们听了都笑了,说乌鸡白凤丸不是妇女吃的吗,怎么还能治这个?当时由于看文章太久了,具体原理我也没记住,所以没能给他们普及中医知识,只得说有不少治好的案例,下次痛风可以试一试。这个事情说过了之后就忘了。
大概过了一个月,一天早晨吃早饭时,我那个同事说我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以为是单位有啥好消息,原来是他的一个朋友痛风犯了,他告诉那个朋友吃乌鸡白凤丸可以治疗,那个朋友吃了之后果真好了。这是我学的中医知识第二次在生活中起作用,帮人接触病痛。
今年秋天,我的领导也得了过敏性鼻炎。一次我去他办公室,正好遇到他打喷嚏,鼻涕流的需要不断地擦,我以为是感冒了,我说有感冒药。他告诉我不是感冒,最近早上起床后,或者一换环境,就打喷嚏,鼻涕流得止不住。我根据我的经历,立即就判断是过敏性鼻炎,把我的治疗过程告诉了他,并且找了存在手机里的方子发给了他,告诉他抓7副药,如果吃3副没有效果,就可以不吃了。后来大概过了一周,一天早上吃早饭时,他跟我说有个好事儿告诉我,我又以为单位有啥好消息,后来他打完饭后说我的鼻炎用你的方子治好了,那药一点也不难喝,跟姜汤差不多。后来,单位其他同事有得过敏性鼻炎的,也用桔梗元参汤治好了,我就成了他们口中的“老中医”。
其实,我只是看了一些方子,其中的原理还需要很多学习,真用来治病还差很远。不过,通过学习的文章,我认识到情绪、心态、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中医不但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思维方式。看以及其他的中医的文章,我们不一定需要用来治病,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人生道理,那些理念如果能被更多的人得知、接受、践行,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风气、国民素质、人民的身体素质会有更大的改进。普及中医知识、国学知识,比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亲自开方治病能惠及更多的人,解除更多的病痛,拯救更多的身体、心理、行为方式出现偏差的“病人”,真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文.syf | 画.八岁 | 编.云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本号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