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投稿与评析 疹病效验记

投稿与评析 | 疹病效验记
2019年7月27日
疹病效验记
渭北高原人

写在前面

我出生在渭北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幼时体弱,腹胀和鼻炎困扰了我好多年,高中时偶尔在一个小书店买到一本手脚穴位按摩的书,根据书上的方法,按摩治好了自己的腹胀问题。高中期间,因身体原因,本想报考中医院校,后来为了考大学,作为外语类考生,考到了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同一条街的外语类大学。上大学后,有幸接触到了太极、形意,瑜伽,而且,和我们一起练形意的一位师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因此也逛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时,买了本《黄帝内经》,一直没有读完过。大学最幸运的事情是在校医院治好了自己的鼻炎。毕业后来到西安工作,又因为太极,开始再次接触中医,又因为小孩生病原因,开始关注中药中医,渐渐家人,特别是小孩,成了自己的“小白鼠”,每有得意之处,就记录下来,与朋友分享。

吾家有小女,年芳十一,自五岁起,每逢晚秋,面起红疹,奇痒无比,搔之发红糜烂肿胀,逡巡数月不愈,女儿痛苦异常,全家懊恼。

发病初始,余与妻携女赴陕西省中医医院儿科以及西安医院老教授门诊科诊疗,中药西药用遍,不见丝毫效果。遂先后涂抹皮炎平、丹皮酚、老鹳草、黑豆馏油、冰黄软膏等各类中西软膏十余种以及VE,均效果不佳,有的暂时缓解痒症,有的初始有效,停药遂复发。

小女病况如此,余不忍视之,遂始埋首医书,并观大医之视频授课,以期有所得。初观郭生白先生之《本能论》视频,理论颇高,余颇认可,然未找到可用之方。后观郝万山先生之《伤寒论》视频,言及其师刘渡舟先生出诊案例。有童面出疹,至刘渡舟先生处,时郝先生师从刘先生实习,刘先生呼郝先生把脉,郝曰:“轻取即得,浮脉,用何方?”刘先生答曰:“当然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余遂把小女之脉,亦为浮脉,结合郭生白先生之理论,两者相符。于是余决定一试,余初次诊治,也是初用汤药,心有忐忑。去药店抓药煎熬,药好取回劝小女服用,小女虽不情愿,也无可奈何。先煎三付,每付三剂,谁料三付有显效,再服五付而愈。余心甚喜,全家称庆,女儿作文《喝中药》略叙其事。

首次治愈后,一年未复发。去年秋,再复发,余照前例煎药五付,每付两剂,因药店贪小利,每付只煎两剂,药量稍大,药味较重,虽一剂有所好转,而小女任性不服余药,遂作罢,后病自愈,妻弃余药。不料月余,病又复发,于是余抓药自煎,五付而愈,过月又复发,而小女誓不喝汤药,病始加重,疹面扩大。余心甚焦,思虑对策。忆及观郭霞珍老师《中医基础理论》,提及脾运化水湿,湿能化热,热可上炎。而小女幼喜食冷,伤及脾胃,体羸弱,疹在面部,有热上炎之症,不喜饮水,有水湿困脾之症。于是余购健脾丸(浓缩剂)一瓶,嘱小女服用,每日三次,每次四丸。因小女就学,无人督促,白日在校,常常忘记服用,而每晚必服,服药四日,疹始消退,胃口大开,十日而愈,面完好如初,举家欢心不已。

余遂感叹中医药理论及药效之神奇,一病多种治法可愈,而国人多信西医,视中医药为敝帚弃之不用,岂不可惜!

医案评析 by 香薷
初读前情概要,让我心中感慨颇多,想起来很多中医前辈。他们有因自己年幼体弱,身患疾病的(如娄绍昆),有因身边亲近之人患病经治不愈的(如朱丹溪),更多的则是心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情愫的士子(如张锡纯)。正是这些对生命充满敬畏与热爱的人们,才让中医持续发展。通读这封来信,让我看到了读者对中医情有独钟。我在想,或许中医氛围的熏陶,才是让人对中医坚信不疑的前提,而疗效只是必要条件。闲话少叙,进入主题,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医案。

“小女自五岁起,每逢晚秋,面起红疹,奇痒无比,搔之发红糜烂肿胀,逡巡数月不愈”,先后使用过“皮炎平、丹皮酚、老鹳草、黑豆馏油、冰黄软膏”等数十种中西医类的软膏,有短时取效者,也有不见缓解者,终归治标不治本,总会复发。其实读到这里,香薷作为中医人士,心里也会觉得有些淡淡的忧伤。现在,中医大夫在医院里,往往被所学的专业限制思维。这种皮肤科的问题,想当然就是外用药物取效最速,一股脑儿用上。中医讲“诸病于内,必形于外”,西医对于皮肤科的问题,有时候治疗手段很有限,所以中医在治疗皮肤毛病时应该是有专长的。本来应该扬长辟短的专科,结果治疗起来反倒落入西医的窠臼。当然,在这里,我也希望家长们看中医,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是所有的中医大夫都是神医再世,都能一次就治愈疾病的。如果你相信中医,相信给你看病的中医大夫,请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找出症结所在,最终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总是一次药不中病,就换下一个大夫,可能就会延长治疗时间。

为人父母见女儿饱受疾病折磨,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治疗,这时候千万别“病急乱投医”。我见过那些相信一些电视广告,购买了好几万保健品来治疗自己的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不过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罢了。找正经的大夫,永远比自己瞎合计强。当然,像我们读者这样的有学之士通过自学中医来寻找出路,也是很不错的方法。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都做了哪些准备。

第一阶段:“先观郭生白先生之《本能论》视频,理论颇高,余颇认可,然未找到可用之方。后观郝万山先生之《伤寒论》视频。”在刘渡舟先生问郝万山先生的一个童面出疹的医案里,觅得灵感,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来读者给女儿号脉得出“浮脉”结论,契合该汤之方证,按图索骥,居然“三付有显效,再服五付而愈”,哈哈,药到病除,心中豪情可想而知。

第二阶段:去年秋,再度复发,“余照前例煎药五付,每付两剂,因药店贪小利,每付只煎两剂,药量稍大,药味较重”,女儿不爱喝,疗效稍差。没办法,只好自行购药熬煮。“五剂而愈,月余后复发。”

第三阶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忆“郭霞珍老师《中医基础理论》,提及脾运化水湿,湿能化热,热可上炎。”思及“小女幼喜食冷,伤及脾胃,体羸弱,疹在面部,有热上炎之症,不喜饮水,有水湿困脾之症。”于是,购健脾丸(浓缩剂)一瓶,嘱小女服用,区区十日,恢复面容姣好。

我们分析一下,在这其中,有哪些值得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第一阶段里,自学中医,首选视频类教材,这个很不错。视频讲解一般清晰又通俗,比书本易懂易行。其次,《伤寒论》选方多小而精,在病情相符的医案里,可以触类旁通,或者现学现用,取效明显,操作简单。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瘀热在里”,身黄,发热,无汗,有表证者。当然用来治疗湿热兼表证的皮肤疾患也是可以的,主要得抓住有表证(脉浮),发热,无汗这几点,身体发黄可不必具备。方中有梓白皮一药,可以用桑白皮替代。

第二阶段,我考虑是因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味少,花钱少,在药房煎煮,店家大多不愿意接受,偷工取巧在所难免。所以提醒大家,选《伤寒论》的方子,最好买了药材自己回家煎煮。其次,之前用本方,疗效维持了一年多,这次才一个多月就复发,应该需要联想到女儿疾病在本次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三阶段,知常而达变,一法不效时,自然需要变通思路,从脾胃着手,选用健脾丸,脾胃强健而水湿化解,湿热不上攻而颜面疹自愈。可见,脾胃虚弱,湿邪停聚才是女儿面部起疹的关键,是本因。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从女儿相关症状来看,食积内停表现倒不是很明显,我臆测用香砂六君子或许就可以取效了。由此,可知中医疗效委实确切,何必弃之不用?

投稿◎渭北高原人
评析◎香薷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

的官方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本拥有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