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之太渊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ro)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k)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取穴方法】手掌心朝上,腕横纹的桡侧,大拇指立起时,有大筋竖起,筋内侧凹陷处就是这处穴位。
【主治】
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
2.无脉症;
3.腕臂痛。
【应用】
太渊穴有止咳化痰,通调血脉,通经活络,顺气平喘的功效,主治咳嗽、感冒、支气管炎、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失眠、无脉症,脉管炎,肺炎,心动过速,隔肌痉挛等。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主呼吸,气为血之统帅,此处穴位开于寅,得气最先,所以在人体的穴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摩太渊穴对于身体虚弱、气不足、讲话有气无力、面色苍白、脉博微弱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的指腹和指甲尖垂直方向轻轻掐按穴位,会有酸胀的感觉。分别掐按左右两手,每次掐按穴位1~3分钟,可以起到止咳化痰、通调血脉的作用。
咽喉肿痛配伍穴位:合谷穴、少商穴、人迎穴、太渊穴;
支气管炎配伍穴位:太渊穴、膻中穴、丰隆穴;
感冒配伍穴位:太渊穴、大椎穴、肩井穴;
失眠配伍穴位:神门穴、太渊穴。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禁直接灸。
【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医宗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针灸甲乙经》: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若未满五日,禁不可刺也。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臂厥,肩膺胸满痛,目中白翳眼青,转筋,掌中热,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数咳,喘不得息,臂内廉痛,上膈,饮已烦满,太渊主之。狂言,太渊主之。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口僻,刺太渊,引而下之。
《针灸大成》: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闷不得眠,肺胀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痛赤,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咯血呕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溺色变,卒遗矢无度。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