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之浮郄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部分:起自目内眦睛明穴,循行攒竹穴、曲差、五处穴,上额交颠,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别支交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通天穴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穴循行肩髆内风门穴,再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再循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其支者从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再循行挟脊内膏肓、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再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殷门、浮郄、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穴循行合阳穴,下贯臑内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飞阳、附阳等穴。从附阳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经穴),再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再行本经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行入跖骨末端之至阴穴后,即交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大辞典》:足太阳膀胱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夹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夹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治概要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疾病:癫痫、头痛、项僵、腰背疼痛、眼病、股关节屈曲不利、弯膝时腿肚疼痛、痔疮、疟疾、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目黄、鼻中流涕或血等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
浮郄(x)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不得卧,仰则恐仆,浮郄主之。”
【定位】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取穴方法】先找到委阳(膝盖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横纹外侧,股二头肌腱内侧即是委阳穴),向上1横指处即是浮郄穴。
【主治】
1. 股腘部疼痛、麻木;
2. 便秘。
【应用】
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浮郄穴主治病证:
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膝腘部疼痛,麻木,挛急,膝腘痛麻挛急,便秘等。
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等。
配伍:
浮郄配承山、昆仑,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臀股麻木,小腿挛急。
浮郄配尺泽,上巨虚,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急性胃肠炎。
浮郄配承筋、承山,治腿肚转筋。
浮郄配委中、梁丘、阳陵泉、阴陵泉,治膝关节肿痛。
按摩:
浮郄穴属膀胱,因其可通畅经气,故长期按摩浮郄穴,可有效改善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又因其为阳经表浮之郄,可调理阳气,有助于缓解肠结便秘。此外,对急性肠胃炎、小便热、膀胱炎、尿潴留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刺激浮郄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将食指的指腹按压在浮郄穴穴位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左右两侧的浮郄穴每次各按揉3~5分钟即可,力度要适中,每天一次。
【文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股外经筋急,髀枢不仁,浮郄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少腹热,大便坚。”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类经图翼》:“小腹膀胱热。”
*穴位图画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真人穴位图由云少担任模特并拍摄制作,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封面|八岁
编辑|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