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常见中成药举例(五)温里补阳系列
#东海医话#各类中成药
常见中成药举例(五)
温里补阳中成药系列
王东海
《内经》明确指出正治法是“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这是明训:治疗热证要用寒凉药,治疗寒证要用热性药。至于桂枝汤主治里有“发热症状”,因这表热是源于外受风寒而起,治病求因,故仍用辛热的桂枝治风寒;至于“甘温除大热”治的是虚热、“引火归元”治的上热下寒(下寒才是重点)的假热,这属于《内经》说的“从治”(以热治热,以寒治寒)之法。
典型的寒证容易辨证:表现为畏寒怕冷,得温暖而缓解、肢凉、喜热饮(湿热证也多喜热饮,兼看舌苔)、小便清长(小便白寒在肺肾、小便黄有热在肝)、大便稀薄、面色苍白(也有可能气血虚)、舌淡苔白或表现为水滑感,脉沉迟或为细弱无力、神疲、乏力、气短等等症状;
心阳虚多兼有心慌、胸疼、易汗出、精神疲惫,喜欢躺卧、脉细弱或沉迟等;
脾阳虚多兼水肿、腹中疼痛、发凉、温物或用手捂则疼痛减轻、口水多、喜唾、四肢不温、喜温暖、不能食用寒凉、舌淡胖嫩、脉沉迟等症状;
肾阳虚多兼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灰黑色(若有焦枯感,则是阴虚,或累及阴阳两虚)、腰膝酸软而痛、全身怕冷(双下肢最明显)、精神萎靡、不耐久劳、性欲减退、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大便久泄不止、便内含大量未消化食物、黎明时腹泻、或浮肿、腰以下肿最明显按之凹陷不起、腹部胀满、全身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症状。
如此则应考虑用温里祛寒、温经扶阳、回阳救逆这样的补阳中成药。常见的补阳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小建中合剂、良附丸、调经丸、痛经丸、艾附暖宫丸、参附注射液等。
附子理中丸: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病机为中虚有寒,运化升降失常,清浊逆位,故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力量。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之品,归脾胃经,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君药;党参、甘草补中气,和脾胃,为臣药;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以运中州,以合“脾喜燥恶湿”之性,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温补并行,以温热为主,使寒邪去,阳气复,脾胃得补而健运有权,故中焦虚寒可除。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禁忌:孕妇慎用,阴虚体质禁用;且不适合湿热性肠炎、大便粘稠、肛门灼热者。
小建中合剂: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本方主治虚劳里急证,其病机为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故拟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治法。方中以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止痛,为君药;桂枝温阳散寒;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配饴糖、桂枝辛甘助阳,补中缓急,配白芍酸甘化阴,柔肝和营;生姜和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可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禁忌:脾胃阴虚、肝肾阴虚者不宜用;呕吐中满者不宜使用(不能耐受甜腻壅塞之力);孕妇忌服;糖尿病患者慎用。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醋制)。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为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为臣;君臣两药相合,一以散寒凝,一以行气滞,如此则寒散气畅,疼痛自止,共奏温胃理气之功。
功能主治:温胃理气;可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使用禁忌:服用期间禁食寒凉;阴虚津少、出血者及肝郁有火而胃阴不足、舌质红绛的胃痛者禁用。张锡纯有言:“中焦阴分不虚者,才可受之”。
调经丸:当归、白芍(酒炒)、熟地黄、川芎、阿胶、白术(炒)、茯苓、甘草、半夏(制)、香附(醋制)、陈皮、牡丹皮、延胡索(醋制)、没药(制)、益母草、艾叶(炭)、小茴香(盐炒)、吴茱萸(制)、续断、黄芩(酒炒)、麦冬。妇女若久住潮湿之地,或过食生冷之物,或经期冒雨涉水,感寒饮冷,致使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脉气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则容易有痛经。此方中以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阿胶为君,补血养血调经;以白术、茯苓、甘草、半夏为臣,健脾益气利湿;取香附、陈皮行气解郁,牡丹皮、延胡索、没药、益母草活血行瘀,于方中为佐;用艾炭、小茴香、吴茱萸暖宫散寒,续断补肾强腰活血止痛,于方中为使。又在大队温补药中,少量用苦寒之黄芩、甘寒之麦冬,可以防止温燥之品过甚伤阴,全方配伍,具温经散寒、补益气血、调经止痛之功效。
可适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而由气血凝滞、子宫寒冷引起,且素体气血不足者。
禁忌:孕妇禁服;服用期间勿食生冷食物,避免受寒;服本药时不宜与感冒药同时服用。
痛经丸: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香附(醋制)、木香、青皮、山楂(炭)、延胡索、炮姜、 肉桂、丹参、茺蔚子、红花、益母草、五灵脂(醋炒)。本方为下焦冲任虚寒、寒凝气滞所致之证而设。方中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以解寒凝,为君药;丹参、五灵脂、红花、益母草、茺蔚子、山楂炭活血祛瘀以止痛,气行则血行,为臣药;佐以香附、木香、青皮、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养血调经。诸药合用,以奏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
功能主治:温经活血,调经止痛;用于下焦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症见经行错后,经量少有血块,行经小腹冷痛,喜暖。
禁忌:孕妇禁用;气虚无瘀者勿服用,月经先期量多者忌用;本品因有五灵脂不宜与人参及其制剂同用。
艾附暖宫丸: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炙黄芪、续断。方中以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艾叶温经暖宫,散寒止痛,为主药;辅以肉桂、吴茱萸助艾、附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当归、白芍、地黄、川芎养血调经;佐以黄芪补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气旺血生,气旺血行;续断补肝肾,通血脉。诸药相合,共奏理气养血,暖官调经之功。
功能主治: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经期错乱,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腰膝酸痛。
四逆汤口服液:附子(制)、干姜、炙甘草。本品专力温阳祛寒,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又称阳虚寒厥证。方中以附子温壮命火,破阴逐寒,通行十二经脉,速达内外以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救逆,为臣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并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以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虑,为佐使之用。药虽三味,配伍得当,力专扶阳而不拖泥带水,意在速收回阳救逆之效。
功用和禁忌:四逆汤口服液主治厥逆及亡阳之证。真热假寒者忌用;血虚寒滞之厥逆亦非所宜。
参附注射液:红参、附片。本品为注射液,仍例举在此,缘于重病危机之时,中药煎煮服用,脾胃消化吸收药力路远,不如此药液直接进入体液,作用于肌体。方中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君;附片温肾散寒,回阳救逆,为臣。君臣相合,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痛、泄泻、痹证等。
禁忌:本药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品,用于急救,病情稳定后不可多用,以免助火伤阴耗血。
综合前面五大类别的中成药来看,每一类药都有它的作用,原本没有谁好谁不好的区别,运用得当,皆是治病救命的良药;运用不当就成了“诛伐无过”(譬如表里不分)、“落井下石”(譬如弄错寒热)、“火上浇油”(譬如肺热误服参芪)的毒药,故前贤总结这类现象称之为“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声明:本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