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到底能不能发热,打赌你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学习《内经》有助于甄别错误的学术观点,曾经被炒得很热的“气虚发热”观点即是其例。
“气虚”是不可能“发热”的,无论是《内经》的旨意、历代医家的研究,还是气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均证明“气虚”与“发热”之间不可能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其间一定存在着因虚致虚、因虚致郁、因虚感邪的复杂病理环节,不能简单地认为“气虚”可以导致“发热”。
“气虚发热”有悖《内经》旨意经文,其中3处从字面上与这一命题有关的字样。(1)“有所劳倦,形气(此指脾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调经论》)。此处实为脾气不足(“形气衰少”),运化无力,中焦气机郁滞,因虚致实之发热。这是李杲创立“甘温除热”治法并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理论源头,也是“气虚发热”论者常常引用的说辞。(2)“气虚身热,此谓反也”。为何反也?因为气虚失温而身寒是谓之常,之所以言其“反”,是因此处之“气虚身热”是“得之伤暑”的缘故(《素问刺志论》)。(3)“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素问气穴论》)。显然,此处指的是气虚血瘀而致发热,绝不能以“外为发热,内为少气”八字而径直指向“气虚发热”病机,否则就有切割经文、曲解经义之嫌。
“气虚发热”命题有悖于气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难经四十二难》)是对气有温煦生理作用的高度概括。“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本脏》)。显然不支持“气虚发热”命题。
“气虚”病机引起的“发热”有其复杂的病理环节有关“气虚发热”命题的热议连绵不绝,有关论文时时见诸报端,其中不乏对这一命题的源流予以探赜者。只要仔细分析相关研究就不难发现,“气虚发热”这一命题不是简单的“气虚→发热”之线性关系。纵观古今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气虚”与“发热”之间是“气虚→ N 个中间病理环节→发热”的多层次复杂关系,如血瘀、气郁,痰、饮、水、湿、结石病理产物,以及气虚而卫气御邪作用下降,易受外邪侵袭,形成气虚感邪的病机,导致发热。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实践来看待“气虚发热”命题,都绝不是“气虚”导致“发热”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在“气虚”病机前提下,又派生了更为复杂的病理环节。也有人认为是“气虚”病机与“发热”表现并存的复杂病理变化。总之,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表述“气虚”与“发热”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成立的,是有缺陷的。可见,只有认真研读《内经》,才能对一些错误的观点予以有理有据地判断和甄别。
本文内容选自《黄帝内经》二十论
给大家推荐《黄帝内经》二十论,点击或扫码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对《黄帝内经》成编之前的先秦诸子文化、《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以及西汉文化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探究它们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之后对“《黄帝内经》讲了些什么”,梳理相关内容。最后探讨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和意义。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黄帝内经》二十论,作者:张登本。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这些中医民间疗法,不得不说的事儿……
● 中医学生必背经典口袋书,全是回忆!打开泪目!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