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血学说”话痛经
马大正,中医妇科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浙江省国医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批全国中医妇科名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医妇科水血学说,是专门研究妇女体内水和血的生成、代谢、转化、致病、治疗及预防的一门学说。
中医妇科水血学说与以往中医妇科的任何一门学说都不相同,也是任何其他学说所不可替代的。运用该学说可以阐释水血致病的发生机理,并成为预防、治疗水血疾病的理论依据。
案1
张某,33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
痛经较剧10多年,伴恶心呕吐,畏寒,腰肢酸痛,疲乏无力,每次依靠止痛药或静脉点滴止痛。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少、夹血块,大便1~3天一行。末次月经11月18日来潮。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6mm。生育史:2-0-4-2,两侧输卵管结扎。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利水活血。
处方:平地木30g,金钱草30g,木通10g,珠儿参20g,徐长卿30g,血竭5g,益母草30g,延胡索10g,7剂。
2009年12月22日二诊:月经12月19日来潮,无痛经,经量中等。患者喜出望外。
按语:方中平地木、金钱草、木通、益母草是具有活血和利水双重功效的药物,其余则属活血化瘀类药物。
案2
叶某,16岁,未婚。2005年6月14日初诊。
自12岁初潮至今痛经4年未愈。平时月经26天一潮,经期5天,经色暗、有血块,行经第1~2天下腹持续性疼痛难忍,下腹喜温,痛经时常难以坚持上课。曾服中药治疗,症状仅为改善。胃纳欠佳,平时每日早起腹泻。末次月经5月21日来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痛经(寒湿瘀阻)。
治法:温经散寒,利水活血。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9g,炒白芍10g,桂枝6g,通草5g,细辛5g,炙甘草6g,大枣6个,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蒲黄10g,五灵脂10g,九香虫10g,益母草20g,7剂。
2005年7月11日二诊:末次月经6月16日来潮,痛经较前明显减轻,今小腹隐痛,仍有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温经健脾,散寒止痛。
处方:当归四逆汤合赤丸、理中汤。当归9g,桂枝6g,白芍10g,细辛5g,通草5g,茯苓10g,制川乌5g,党参15g,白术10g,干姜3g,炙甘草6g,半夏10g,5剂。
2005年7月16日三诊:月经7月13日来潮,痛经消失,大便改善、成形,纳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按语:当归四逆汤是《伤寒论》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的方剂,药物组成为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历代对该方的方解均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然而,我则从温经散寒、活血利水的角度认识该方,因为方中当归既养血又活血,通草既利水又通脉。经过加味之后,方中既活血又利水的药物还有蒲黄与益母草。案中寒证与瘀证明显,而水停之证表现为水走胃肠的纳欠和每日腹泻,舌质淡。全方温经以活血散寒,行水活血以通瘀止痛。
案3
陈某,30岁。2012年12月13日初诊。
痛经伴经期吐泻2个月。平素月经尚规则,13岁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5~6天,末次月经12月5日来潮,经量中等、经色红,经期第1天腹冷痛较剧,夹血块;腹泻2次,呕吐4~5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经期第2天病情缓解,经前、经期乳胀较剧,胃纳尚可,大便偏溏,夜寐可。生育史:1-0-1-1。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见大量豆渣样白色分泌物;宫颈轻度柱状上皮细胞外移,子宫前位、活动,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三合诊:右侧宫骶韧带触及痛性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痛经(瘀血阻滞),经行吐泻(水湿干胃)。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右侧附件炎。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消癥汤。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皂角刺12g,石见穿20g,牡蛎30g,海藻20g,荔枝核12g,橘核12g,制乳香4g,制没药4g,7剂。
2012年12月21日二诊:无不适,舌脉如上。消癥汤,7剂。
2012年12月31日三诊:经期将近,舌脉如上。治法:温经止痛,活血利水。处方:赤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味。茯苓10g,淡附片10g,半夏10g,细辛5g,当归12g,桂枝9g,白芍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5个,延胡索10g,威灵仙10g,益母草30g,丁香2g,7剂。
2013年1月8日四诊:月经于2013年1月3日来潮,至1月7日干净,无痛经,经行
吐泻消失。
按语:①对于单纯瘀血阻滞的痛经,在活血化瘀方剂中加用活血利水的药物,根据水行则血行的原理,行水可推波助澜,血行流畅,达到消除痛经的目的。
②痛经大多属实,且以瘀血居多,瘀血起因以寒湿常见。月经为水血之物,水行则血行。血得寒则凝,其凝滞也,非但血凝,其水先滞。要使血流通,必使水先行,故温经散寒、利水活血,是治疗寒湿瘀阻痛经的必用方法。
③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出现严重痛经。患者腹部冷痛,系寒凝血瘀所致;痛经伴吐泻,是脾胃阳虚,水湿干胃所致。治疗分为非经期与经期两部分。非经期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消癥汤;经期以温经止痛、活血利水的赤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味。
本文节选自《中医妇科水血学说》。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妇科水血学说》,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提要
中医妇科水血学说,滥觞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的“病有血分、水分,何也……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的“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
中医妇科水血学说,基于漫长的理论研究与长期的临床实践,于2017年在《中华中医杂志》第2期发表了1.1万字的“中医妇科水血学说及其发挥”论文,初步奠定了这门崭新学说的框架,再经过5年的努力,七易其稿,终于完成这部20多万字的《中医妇科水血学说》。
中医妇科的水血学说只是从妇科层面切入,解开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奥秘,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其实,这门学说适用于中医的任何一科,因为,人体对水血的依赖,以及水、血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出现的病理是一致的,治疗的法则也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将这门学说推广、运用,将给传统的中医学带来改观,造福于人类。
作者简介
马大正,中医妇科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原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浙江省国医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批全国中医妇科名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科技项目专家评议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和不孕不育协作组专家,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是我国医读文化的首倡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马大正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文字来自《中医妇科水血学说》,由刘聪敏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唠嗑。
● 新安王氏内科辨治不寐验案2则
● 2021年,中医药行业大事件回顾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