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连载】邻居汪阿姨讲述上世纪的中医故事(二)

【连载】邻居汪阿姨讲述上世纪的中医故事(二)

“汪阿姨,你父亲诊治过的奇病怪疾还能再讲几个吗?”汪阿姨讲的病案我越听越想听,真是得陇望蜀。“好吧,”汪阿姨看我听得如此投入就说,“我父亲遇到一个腹内发热三年的中年男性病人,三年来常觉腹内阵发性灼热,摸之肌肤却不热,已多处求医,也求神保佑,均未能取效,全家惶恐不安。父亲诊时发现:病人烦躁不安,腹内发热因心情变化而波动,四肢自觉发凉,而触摸之却不冷。遂告知无大病,请其放心,并予以四逆散。服药七帖后,腹内热感减轻,心烦减轻。再服七帖,烦热消失。停药观察,再无复发。”这个病例治疗方法简约至极而又意味无穷,当然,其中的缘由当时我还真的不明白。我很想知道,一生和疾病打交道的汪阿姨,对中医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看法。就问:“汪阿姨,你是怎么看待中医师这一职业的?”汪阿姨陷入了对往事的沉思,半天才开口:“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医师也只是减少与消除疾病的苦痛罢了,总体上是阻止不了死亡的,所以做一个医师首先要知道有的病是医治不好的。不然的话,初学时会过于乐观而盲目,到后来就会过于悲观与自责。”她的一番话,使我突然对古人的“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这句话有了新的解读,尽管这一种解读有可能是误读。“汪阿姨,你为什么会与中医有缘?”“我父亲认为,在社会上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优秀中医师同样重要,病人把治愈疾病的希望全盘寄托在医师身上,事实上只有患者自己才是治愈疾病的决定因素。一个懂得中医基本道理、疾病一般知识的人,才能找到良医,才能信任良医。不然的话,你如何选择良医呢?你如何判断诊治过程中的疗效呢?所以父亲要求我学习中医来自保自养,而不是当医生。”汪阿姨父亲的见解与陈修园的见解颇为相似,都认为普及中医知识才能选择良医,才能自保自养。也许汪阿姨父亲就是受到陈修园的影响。“汪阿姨,中医知识对你的身体健康有什么样的作用?”“那作用可大了。”汪阿姨说:“我依靠这一点点的中医知识,对一般疾病就有了认识,也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疾病,这样就有了一种生命的安全感与主动权。”“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证,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证,其实十六个方剂组成中就差不多有六十多味药了。在这样的方、药、病、证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后,五六天就记住了。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熟能生巧了。”“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譬如我使用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当归芍药散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香苏饮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左金丸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今天我的询问可能触及了她内心的回忆,所以她也显得有些激动。是啊,多年以来,很少有人和汪阿姨谈医论药了。我父亲本来应该和她有好多话说,偏偏他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有空也只会埋头看书,不喜欢与人聊天。“汪阿姨,有关五苓散的使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十年前的一个秋天,阿珠在家里突然腹泻,”她指指在门外读书的十二岁女儿,“那几天我不在家,到亲戚家里去了。当我赶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她生病的第三天了,从家人的口中了解到具体的病况:‘第一天早晨6点阿珠腹泻2次,一整天食欲全无;第二天发热哭闹不已,下午腹泻3次,只吃了一些米粥;第三天发热,连续喷射性腹泻了多次。’”我默默地听着,可以想象出当时阿珠腹泻的严重性。“我上午到家里时,看见阿珠光着屁股蜷缩在被子卷里还在拉稀,流的满床都是,人瘦了不少,体温38℃。大便的颜色黄白相间,有大量黏液及海腥味。头部颈部有汗,哭着说自己头痛。几天来,小便次数很少。口唇干燥,抢着饮水,水入不久又泛吐出来。符合“水泻不止,口渴不止,水入即吐”的五苓散治疗目标。“我就买来一帖五苓散。把它研成粉末后,分成15小包。每包一钱,每次一包。把粉末搅拌到米粥里再加了点红糖,就喂给她吃了下去。每隔4小时吃一包,一天喂她吃4次。服药后小便开始转长,当天腹泻了6次,还吐了一次。睡觉前,体温还是38.2℃。夜里还好,排了几次小便,拉了一次溏薄的大便。早晨起来,体温已经正常,有了食欲,精神也恢复了不少。三餐还是吃米粥,五苓散粉末继续放在米粥里服用。中午拉2次溏薄的大便,其他一切都好。就这样治愈了阿珠的秋泻。”我听得如痴如醉,觉得汪阿姨真的了不得。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在头痛发作时用左金丸得以有效地治疗。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本文内容摘自《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点击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这次精装增订版更是详细讲述了娄先生通过自学从一无所知的中医小白到成为正式中医执业医师的整个过程,对于每一个自学中医的人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同时,所有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人也可以从轻松的阅读中发现一种为家人或自己排忧解难的疗法。

(扫码下单)

本书不是一般的回忆录,而是娄绍昆先生思考中医、思考经方的记录。初学中医时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遇到良师指点后的豁然开朗,交友切磋学术火花四迸时的激动,都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娄先生对经方医学中六经、方证、体质等重要学术范畴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对《伤寒论》及其日本汉方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张丰等师友学术观点的阐释发挥,都是本书的亮点。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摘自《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专访内容摘自脉景智能,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配图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连载】邻居汪阿姨讲述上世纪的中医故事(一)

● 中国国医节,致敬每一个中医师!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