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记“疫”】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
导Lead语
衷心希望,经过这次疫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同时也热爱我们的中华文化。
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浩
2020年3月31日18时,随着高铁慢慢停下,看到车窗外接站的西苑医院同事熟悉的面庞,我的心一下子放松了。昨日,恍若隔世,记忆已经被大脑割断两瓣。
从1月25日作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到达武汉,66天时间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的带领下,我和医疗队其他成员一起共接诊重症、危重症158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140名患者,纯中药治疗痊愈88例。这158名患者,他们每个人的笑容,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我想无论多少年后,如再遇到,我定能回忆起他们住院时候的点点滴滴。这60多天的经历:刻骨铭心!
从无序到有序
我们的队伍到武汉第二天,就在黄璐琦院士的带领下与金银潭医院的领导接洽,商讨接管病区事宜。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七家大型医院之一,主要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虽然是传染病医院,但一下子接诊那么多危重症患者,金银潭医院的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我作为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既要组织好病房管理,又要参与患者救治工作。
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令我终生难忘。当时,我和另外两位女同事一起值班,由于刚接手病区,刚刚熟悉流程和病房环境以及患者病情,一切显得有些无序。加上当时武汉天气阴冷、潮湿,医生办公室与病房相通,不能开空调,温度在零度以下,队员们冻得嘴唇发紫。但是我们不敢放松,因为对新冠肺炎没有了解,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彻夜未眠地守在医生工作站,不断翻看病历,逐个熟悉每位患者的病情。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刚开始根本就把握不住疾病发展的规律。第一个夜班就给我们来了一个“ 下马威”。
第一个夜班的黎明前,一位77岁的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老人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当时,队员王冰医生迅速穿上防护服,第一个冲进病房,为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这个柔弱姑娘的麻利和冷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接着,我们两人交替操作。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本身就很憋气,长时间心脏按压非常消耗体力,因呼吸急促,我们的护目镜很快布满了水雾,全身都是冰冷的汗水,但是谁也没想过放弃。当时这个老人的妻子跟他住在同一间病房,我们一边抢救,还要一边安抚她。抢救持续了40多分钟,却并没有挽留住老人的生命。第一个夜班,让我们感受到心痛,流下的不止有汗水,还有泪水。我们病区都是这种危重患者,都在高流量吸氧,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除患者病情重外,我们刚开始还遇到缺少防护措施、缺少中药、缺少抢救设备等困难。在北京有暖气,武汉这边却没有,所以进入病房,脱掉厚厚的羽绒服穿上防护服,瞬间就被湿冷的空气给吹个“透心凉”。还好,在黄璐琦院士的亲自协调,以及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的帮助下,很快医疗、生活物资都充裕起来,我们不用为这些着急,专心治病救人。
很快,我们的中药效果就凸显出来了。有一天,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来到我们病区,询问能否让更多的患者吃上中药。原来,患者吃中药后,发烧很快退去,咳嗽很快好转,CT 检查肺部的病灶恢复得也很快。别的病区医生和患者听说之后,主动要求吃中药。征得黄璐琦院士的同意之后,将我们的治疗方法扩散到其他病区。
在国家第五版和第六版诊疗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对患者初期、中期、后期、恢复期及病情危重程度进行了病证结合治疗。根据病情,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分别有颗粒1、2、3、4、5 号方可以选用,体现了中医针对传染病病机演变律性辨病治疗的特点。
在黄璐琦院士的组织下,我们每天对病区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随着对患者诊疗进程的实时深入梳理和多次研讨,认为新冠肺炎患者有其共性、规律性的中医病机特点,即湿毒是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的核心病机。
针对这一核心病机,黄璐琦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讨论拟定了基本处方,又亲自征求前线多个团队专家及名老中医意见,最终共识为一个协定处方,取名“ 化湿败毒方”。该方的主要特点是清热化湿、解毒透邪。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团队不分昼夜进行科研攻关,针对化湿败毒方临床前的药理、毒理学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有很好的抗病毒、抗炎作用,安全有效。
该方成为我们团队治疗的核心方,已经被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应急审批流程,批准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医院制剂。也是第一个拿到临床批件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成药。
成功救治一位83岁的婆婆
有一个患者让我很是牵挂。2月10日,我们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那天早晨我7点就赶到病房,梳理昨晚收治的14 例新患者。完成早交班之后,发现住在23床的83的婆婆情况不是很好,静息状态下指氧小于80,呼吸困难。我想无论用什么办法也一定要把婆婆抢救过来。我立刻给她把脉、看舌苔,然后给她辨证开方。婆婆服用中药后,第二天症状有所缓解,被纳入瑞德西韦观察病例,所以停用了中药。几天后,我发现婆婆的状态又不太好,她已经连续两天没有进食,我们的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同时又辨证使用中药。婆婆的病情日渐好转,并在住院近一个月时痊愈出院。对于这个近乎奇迹的病例,我们一直在跟踪随访。婆婆出院后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外出买菜做饭。这个好消息,让队员们感到欣慰,信心倍增。感谢每一位队员我要感谢我们的每一位队员,他们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们中有抗击“ 非典”的老党员,有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战士,也有刚从扶贫岗位归来的医疗专家。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出现乏力、胸闷、喘憋、咳嗽、失眠等症状,为此,护士们将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引进隔离病房,效果明显;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医生通过针灸帮助他们改善症状。中医特色疗法大大减少了药物的使用,赢得了患者的认可。有的患者在亲身体验后,甚至变成了中医迷,连连夸赞中医的博大精深。
随着病区里患者出院率不断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日益彰显。医疗队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查房APP”,每天值班医生都会将查房时获得的患者症状、体征、舌脉、体温等情况实时上传,进行统计、分析。大家欣喜地发现,相比金银潭医院其他病区,经过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比医院其他病区的患者要缩短了3~4天,住院日也明显减少了2~3 天。
除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我们的队员们还很注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当时,病区里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常常会有难以自控的恐惧、焦虑情绪。于是,在接管病区后,队员们每天除了详察病情、诊脉、观舌象,还和患者充分交流、沟通病情,安抚、鼓励他们,提高患者信心。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护理服务。
有一次查房时,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突然说:“ 大夫,我憋得难受,想尿尿!”当时,杨志旭主任正在为一个60 多岁的患者把脉。听到这位患者的话,他赶紧帮助患者接尿。
在隔离病区,队员们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汗水经常浸透衣服,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则会引起呼吸不畅、头晕胸闷。然而,每当面对患者,队员们都会时刻保持着最好的状态。一名患者家属在给队员们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为了能让患病的八旬父亲保持和家人的沟通,医护人员连帮他的手机充电这样的小事,都不厌其烦做过好几次。”
感谢黄璐琦院士
这次来武汉,我从黄璐琦院士身上学到很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低调的做事作风和对队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所有人备受感动。黄璐琦院士是我们的领队,也是我们整个医疗队的主心骨,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术上他都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
除外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他还策划指导方舱医院452 名患者,以及将军街路卫生院、张家墩社区及马池墩社区210名新冠患者进行中医药救治,取得满意效果。
他带领我们撰写的《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评价标准和临床经验》被纳入国家第六、第七版诊疗指南。他带领我们研发出我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获得临床批件,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药物。
他行事低调,在医疗队救治工作已见成效、科研取得阶段进展时,按照国家统一安排,他参与了两次新闻发布会,接受了媒体采访,每句话都用严谨的数据和充分的事实作为支撑,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医药全面介入、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效,获得普遍认可。关于未来
经过这次疫情,我想告诉年轻的中医人,一定要认真体会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作为一名医生,面对患者,我们都要做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本文摘自《杏林礼赞 手书心声——中医药人的记“疫”》,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
该书共收入126篇文章,生动记载了广大中医药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顽强拼搏、日夜奋战的感人事迹。“中医出版”将在十一期间刊登书中精选文章。这将时刻提醒我们,如今来之不易的、平稳的疫情防控局势,是多少幕后英雄,包括中医药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斗争而来。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李浩,摘自《杏林礼赞 手书心声——中医药人的记“疫”》。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十一记“疫”】小小微信平台,却彰显了中医药人的坚强底色!
● 【权威发布】国务院对中医教育有了新办法!已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