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记“疫”】我在武汉打“怪兽”
导Lead语
生长在这样的国家,我觉得很幸运、很幸福。虽然,疫情还未结束,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
我在武汉打“怪兽”
浙江省宁海县中医医院 顾丽娜
今年的春节,我们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灾难—— 新冠肺炎疫情。1月27日晚上八点半医院群里招募一名护理支援武汉。“ 我报名!”我第一时间响应,因为从疫情防控战打响的第一时间我就想冲锋去武汉,还有就是因为我的爱人赵启杰,1月22 日(腊月二十八),他就对我说:“ 这段时间我可能不回家了,隔离病房已经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我作为感染科医生必须得进去。”从那天起他进驻县第一医院的隔离病区。当我告诉他我要去武汉时,电话那头的他沉默了下,然后对我说:“ 我支持你,你放心去,就是我不能来送你了,你到武汉一定要做好防护。”
1月28 日(正月初四)上午8点,我作为宁海县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前往杭州,和大部队会合组成浙江省第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当夜,我们这支由40名医生、97名护士、1名消杀人员、2名行政人员和10名医技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伍,出征武汉。
晚上9 点,飞机落地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这是一个曾经人烟熙攘的地方啊,可是那天晚上除了几盏灯亮着,除了我们这一群医务人员,什么都没有。这是我第一次明确地认识到疫情的暴风眼有多可怕,在马路上唯一能看到的只有警车和救护车,第一次感受到警铃和救护铃的声音这么直击人心,但是我们不怕,相反热血澎湃。
没有做太多休息,隔天我们就进行了短期整训工作,包括我们住的酒店也进行改造,设立了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确保我们的自身安全。整训完毕马上投入到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工作中。我们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两个重症病区、一个危重症病区和检验科。上班路上我们间隔而行,当然重中之重就是身上的装备。
我被分配在了隔离七病区。整个病区41张病床,转出一位马上就换上一位,床位使用率100%。而住在这里的病人基本上氧饱和度很低,都脱不掉面罩吸氧,有些病人即便自己感觉良好,但脱离面罩不久,又开始胸闷气促。在这里从事的护理工作,与我在宁海的日常工作截然不同。在重症隔离病房里,不允许护工和保洁人员进入,各病房的病人是更不允许相互走动。因为疫情的特殊性,病人身边没有家属的陪伴,这个时候我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成为他们的家人,照顾病区内所有病人的吃喝拉撒。给病人发饭,烧开水,倒垃圾,病区消毒,陪护和保洁等工作,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倍增,但是我们没有丝毫抱怨。因为驰援就是我们的任务,救助病人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唯一目的。
记得我从隔离六病区分配到了隔离七病区。这里我遇到接手的第一个病人,他在病房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2 月8日上午7点左右,我跟往常一样,在病区给每位病人分发早饭,有一位60 多岁的患者对我说:“ 一份我吃不饱,可以多给我一份早饭吗?”“ 我先把其他病人的早饭分好,有剩下的我就给你送过来。”“ 谢谢,谢谢!”他喘着气但努力说着谢谢,等我发完早饭把剩下的早饭带去给他,他躺在病床上,因为血氧饱和度底,呼吸急促,脸上带着面罩吸氧,身上还上着心电监护,手上在输液。看着病人难受的样子,我于心不忍,慢慢地帮他把病床摇起来,我剥了鸡蛋,一点点喂给他吃,然后再喂中药。在这近20分钟里,他拿下面罩说了声谢谢,又带上呼吸几口氧气;又拿下说谢谢,我说我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几天我一直关注着他,过了两天,他病情加重,不断咯血,看到我过来,他说请给个袋子,看着他非常难受的样子,我很想去帮助他,他拿过袋子费力地说了声“ 谢谢”,紧接着将血吐进袋子里。整个过程没有再讲任何话。当时我的眼眶就红了,看着病人那么难受我却无能为力,护目镜起雾了,我赶紧走开,我怕我会哭,会弄湿护目镜,这样就不能护理病人了。当天下午他的病情再次加重,需要立即送ICU,可是那段时间是病情高峰期,一床难求,ICU 也只有在第二天才能腾出床位。
第二天,他终于进了ICU,那几天我每天都会问王平医生,病人情况怎么样?好点了没有?开始那几天,王平医生告诉我情况还可以,刹那间,我的心情就放松了,可是一周后,王平告诉我,病人熬不住还是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留下来了,那一句“ 谢谢”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前段时间承受的压力让我一下子跌落到谷底,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可是那瞬间我觉得我很无助,很无力,没有帮到他,也没有帮到他们。
队友们安慰我鼓励我,告诉我必须情绪隔离,但是要做到真的很不容易,很难,我只能尽量控制自己不去想,那几天下班回到酒店,奚书记对我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我缓解心理压力,我必须让自己坚强起来。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更好地帮助更有需要的人。因为我们接管的都是重症病人,病人自身处于体能不佳、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自理的状态。
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家甚至不知道家人在哪里。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92岁的老爷爷,是敬老院送过来的一位患者。那天我上夜班,我看见老爷爷就带了几件衣服,其他日用品都没有。我过去问需要什么的时候,他别的都不说,就告诉我他没有电话,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上儿子了,想家里人了。我问他记得家人的号码吗?他想了很久报了一个号码给我,第一次打打错了,第二次又错了,听到电话那头的否认,老人很沉默,我鼓励他再想想,说不定下一个号码就能打通了。老人家又努力想了很久,终于缓缓地报给了我一个号码,报号码的时候老人家一直看着我,他的眼睛没有那么清澈,却让我感受到了信念的托付。
当着老人家的面,我打通了这个电话,幸运的是这次我打通了,接电话的是老人的儿子,他在那边很着急地说打电话找不到人,而自己也在家里隔离不能出来找人,根本不知道他爸爸住院了。听到电话那头儿子的声音,老人家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我马上把电话给老人,父子俩隔着手机聊了好久好久。恋恋不舍地挂掉电话后,老人家的情绪明显好转,还告诉我肚子饿了,但是那个时候已经过了晚饭点了,我求助外围老师,让他们送点吃的过来,看了老人家没有任何生活用品,我想办法给他弄了纸巾,还有杯子等,老人家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孩子。
当老人家说到孩子时,我也想起来了我正在上一年级的孩子赵梓博。我和丈夫都在抗疫一线,只能让他去奶奶家或者外婆家。微信里,他总是会问我“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你回答我呀?是不是我不乖,你总是不回我”“ 妈妈,我想看看你”,当他想和我联系时,我在工作,而当深夜下班我能拿到手机时,他已经睡着,看着微信里有很多语音留言,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等妈妈打完“怪兽”就回家。”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隔离病房的门是一扇扇生门,看到有些患者上午入院下午离开,有些患者上个厕所仅仅几分钟的时间,也成为一种告别。一个个生命的消逝,一幕幕生离死别,一度给我们的心理蒙上阴影,但是我时刻告诉自己:我是一名护士,是一名战士,是他们生的希望。虽然工作艰难,但是看着他们一个个绝望求助的眼神,想要活下去的信念,想想这些,我们还有理由去拒绝和退缩吗?
52个不分昼夜的日子里,我和我的战友与死神赛跑,与病毒拼搏,在不断工作磨合中,病区内各组护士之间也逐渐形成默契。大家懂得对组员之间互相体谅,对体弱同事格外照顾。工作中有好的经验会及时与大家分享,并在全院推广。同样的,我们也和患者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记得2月14日情人节那一天,我们护理团队一直在想着给病区里的患者送上一份特殊的情人节礼物,因为没有鲜花,有着手工功底的来自温州的老师提出用手工纸花代替,就这样大家带着祝福做出了一朵朵玫瑰花。可想而知,当患者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也是格外的惊喜。将自己的食物带到医院给年老体弱患者增加营养,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给予生活照顾,协助吃饭、喂药、大小便排泄,等等,为了排解住院期间的孤单和无聊,我还主动教大家做八段锦操,不但能强身健体,也能融合感情。
在此时,我们和患者就是一条船上的“战友”,唯有携手并进才能风雨同舟。经过了52天的艰苦工作,我们终于圆满完成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任务,累计收治患者192 人,其中,重症108人,危重症32人,135人治愈出院,做到了“ 打胜仗、零感染”。在这52天,我见证了无奈、热血、感动、不舍,我从最开始的期盼早日回家,到最后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战友,什么是团结,52天让我看到武汉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儿女。我们浙江救援组也因为表现突出,受到了国家三部门表彰,被授予“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疫当前,我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党员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正是他们在疫情斗争中表现出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再次坚定了我入党的信念,到武汉不久,我再次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也得到了组织的批准火线入党,成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离别家人迅速集结,我抬头仰望天空,忍住眼泪;削去秀发换上戎装,我看着地上缕缕青丝,用微笑掩盖眼泪;工作中累得晕倒,我拥抱我的战友安慰着说我很好;看到病人痛苦挣扎甚至死去,我却无能为力,我攥紧拳头忍住眼泪,告诉自己我要坚强要努力。因为,我知道我是战士,战士流血不流泪。但是当我踏上回家的归途,看见家乡的亲人们在各个路口迎接我们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因为此刻,我不再是病人的希望,我只是离家归来的女儿、妈妈、亲人、朋友,而我的亲人们就在前面等着我回家,这一刻,我终于可以做回我自己。
经历了大劫难,才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在武汉抗疫期间,我们每天都可以看见从全国各地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前来支援的医疗团队,我们素未谋面,却亲如一家,因为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后期,我们每天都可以接收到来自各个地方,甚至远在海外的同胞寄来的物资,真的让我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了深切的体会。而此刻,我能在武汉毫无顾虑地战斗,最后凯旋而归,离不开宁海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我知道我守卫武汉,你们守卫宁海,守护我的家。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兄弟姐妹,你们在大后方想方设法为我提供各种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力量,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本文摘自《杏林礼赞 手书心声——中医药人的记“疫”》,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
该书共收入126篇文章,生动记载了广大中医药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顽强拼搏、日夜奋战的感人事迹。“中医出版”将在十一期间刊登书中精选文章。这将时刻提醒我们,如今来之不易的、平稳的疫情防控局势,是多少幕后英雄,包括中医药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斗争而来。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顾丽娜,摘自《杏林礼赞 手书心声——中医药人的记“疫”》。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十一记“疫”】小小微信平台,却彰显了中医药人的坚强底色!
● 【十一记“疫”】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