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德行才是唯一的解药——成为一名真正的生命疗愈者
洞察人世,谙习药性;一锅一乾坤,一药一红尘。本草皆有儿女性情,医者亦当侠骨丹心。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不仅是中医临证的境界,更是为人处事的大美之境。医者的当下心境,患者对于医者的信赖,以及临证对于全局的把握,“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最终的结果。医者急躁,患者不屑,如此互相应付,谈何治愈?曲黎敏说过:“人,皆因人性而病,但,人只想解决病,对人性的贪、嗔、痴依旧听之任之。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病,只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而非自我觉知的起点。如何训练和磨砺我们的肉身,其实也是修行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唯有在它之上,我们才可能训练和把握精神之节奏,保持警惕的心,让它尽可能平稳地向高处飞翔。”
柏拉图曾说:“要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其中三分之一的条件必须具备所谓的魅力。”那这种魅力又是什么呢?就是让患者信任你并能借由你认清自己的“魅力”,所以作为医生的你就应首先活明白。面对许多复杂的慢性疑难杂症,患者早已求医无数,之所以经久不愈,很大一部分是患者缺乏对自己的信念和定见。他们对外在的依赖太过,整个求医历程更像是一次盲目地寻找自我麻痹的过程,这就像鸵鸟一样。患者似乎丧失了对于自己身体的能动驱力,疾病的发展态势与患者的精神意念似乎南辕北辙。如果把疾病的属性定为阴的话,那么患者的意念驱力就是阳,“阴阳往来”,就构成了疾病的迁延难愈之象。同时医生的执行力与患者的配合力也可以看作是一对阴阳属性,二者的默契程度是灌注于临床疗效的灵魂。
所以一个真正懂得疗愈的医生,他所做的无非是让患者的最终信仰回扣到内求诸己上来,让治愈过程成为患者重新发现与认知自我的过程,每一次治疗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解读,这就好比禅宗的“十牛图”。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是我在假期实习的时候无意中读到的,来源于《新约圣经》:彼得走遍各地方,有一次他访问住在吕大的信徒,在那里,他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亚,这个人患瘫痪症,在床上躺了8年。彼得对他说:以尼亚,耶稣基督医治好你啦。起来收拾铺盖吧!以尼亚立刻起来。
这则小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想起了导师胡因梦说过的一句话——爱与德行才是唯一的解药。因为爱,我们的行使力才被赋予了灵魂。我们作为生命疗愈的执行者,不应该有任何关于身体和疾病的成见,要珍视并重新看待每一个迷失的灵魂;医者更应做到动机单纯,不要把看病当作是一场作秀……临证多了以后,耕铭也越来越感觉到,治愈患者的过程最终实际上是在治愈自己,就像谭杰中说的一样——疾病是大宇宙潜在意识写给自己的“情书”。人与疾病以及治愈与被治愈者之间的关系,似乎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切的一切,似乎又会偶然而又必然地引起我们的自我反省与了悟。
本文作者张耕铭,同时也是下面两本书的作者。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耕读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伤寒耕读录》主要以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为基础和研究对象,并结合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扁鹊班授课讲稿笔录,以随笔、问答纪实与选摘的形式撰为四编医学小品与短文荟萃,分为两部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张耕铭,男。曾经用半年时间系统学习过意识领域界Einstein,超个人心理学大师Ken Wilber的AQAL整合生命实践,对于其中医的学习与探索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学术上尊法仲景,喜用、活用经方,涉猎广泛。临床尤其擅于灵活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以及内经反治法治疗多种慢性疑难疾病。
个人学术创作方面,著有《伤寒亦婆娑》《伤寒耕读录》,校注中医古籍《医经解惑论》《伤寒杂病论类编》两部。另有The Outline ofPrecancerous Intervention and Core Technical Unit Support for TCM Immunotherapy The Enlightenment of Shanghan Lun to Modern Clinical Medicine及《伤寒唵呓——六经讲习手札》目前尚未公开。课余时间,在中国中医药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个人座右铭:心外求法,皆是歪道;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伤寒耕读录》作者张耕铭投稿。由中医出版首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带状疱疹还在吃抗病毒药吗?这个疗法3-6次治愈!
● 这个方子专治出血性疾病,还能升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