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方证的“三步走”
辨方证的方法很多,兹将相关的方法归纳为“123”。
“1”是但见一证。
一证是主症,尤其是那些特征症状,诸如“叉手自冒心”“目如脱状”“目赤如鸠眼”等。
这些恰如京剧里的脸谱,红脸的关公,黑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敦,无疑能被迅速地识别。
方证里这些特征证属于标志性的症状,也为快速识别方证做出了旗帜鲜明的指向。
可以说,“刷脸”是辨方证的最快途径!
“2”是二分法。
即是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范畴来鉴别。
比如,桂枝汤适于表阳证,而麻黄附子细辛汤适于表阴证;
白虎汤适于阳证之热,而真武汤适于阴证发热;
实证的腹满用厚朴七物汤,而虚证的腹满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泻心汤为少阳病,而黄连阿胶汤则为少阴病的泻心汤;
小青龙汤侧于表证,而苓甘味姜辛汤则侧于里证。
如此用相对的正反两面来比较并记忆,是不错的方法。
“3”是从轻、中、重三个层次对方证进行程度上的鉴别,属于量化性的比较。
有时必须事先确立“中”位的那个方证,比如小柴胡汤证,比它虚弱者可以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比它更实者可以考虑大柴胡汤证,虚实的程度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虚)——小柴胡汤证(中)——大柴胡汤证(实);
有时则是递进性的,如从伤阴程度上讲,白虎加人参证——竹叶石膏汤证——炙甘草汤证,三者伤阴程度递进;
有的可以从病情激烈性、发扬性来比较,如桂枝茯苓丸证(静态)——桃核承气汤证(动态而轻)——抵当汤证(发扬性);
有的从病位深浅层次比较,如从表向里进展,桂枝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
辨方证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里归纳成“123”,只是为了便于记忆。
本文摘自《十年一觉经方梦》
给大家推荐《十年一觉经方梦》,点击或扫码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了围绕经方写作的集子。记录了作者对经方的所思所行,还有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涵盖了经方医学的理论及实践,涉及学习经方的个人理念,对若干经方的深入探讨,对经方常用药物的认识及个人临证治验。作者跳出传统中医的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经方。对于经方的研习来说,或许提供一些别样思路。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取《十年一觉经方梦》,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都是中医思维惹的祸?
● 这个针法,专治腰突,效如浮鼓!
END
戳“”一起来充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