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初愈,吃点好的?万万不可!
中医学中有一个说法叫做“食复”,指大病愈后,因饮食失节而致疾病复发。
《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其症仍发热头痛,烦闷不纳。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山楂肉、麦芽、连翘、莱菔子等凉疏之;腹痛不大便者,加生锦纹(生大黄)。”
《伤寒论》的最后一条,也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程度较轻,未达到使疾病复发的程度,所以治疗起来也很简单,“损谷则愈”,少吃点饭,就能自然恢复了。
《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人脉已解”,就是整体的气机已经和顺、气血循行通畅。“而日暮微烦”,是日暮的时候会稍微有点恶心、胃中不适感。从全句内容来看,此处的“烦”应是恶心的感觉。日暮是“日晡所”中的一段时间,是天气敛降,人应之而胃家气降的时段,此时才有恶心说明是胃气和降稍有阻滞。结合问诊可知,这是病人初愈,家人爱护心切,在其不想吃东西时勉强给他吃,因其脾胃气尚弱,消化能力还没有恢复,吃得相对过多,胃气难消,所以才会有点恶心不适。这种情况不用服药等干预性治疗,只要把饭量减少一些自然就好了。
此为《伤寒论》最后一条,强调了一种治疗过程中极其常见的问题,就是病愈后切不可过食,仍需注意“保胃气”。这显然已经不是治疗的内容了,而是提醒我们医生要向病人及其家属交代清楚这类注意事项。如果不能注意药后及初愈后的饮食调摄,很可能会因此而导致病情反复难愈,或愈后复发。《素问热论》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大意是:发热类的疾病已愈,也就是整体上热退脉和了,但时常会有遗留一点发热退不利索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些遗留余热的病人,大都是那些发病时热势较高,且病程中明明不大有胃口却勉强进食经历的人。这种情况是整体的病势已衰,但体内仍有一定程度的气机不畅、郁热内藏,这时因为饮食过多,中焦气机不畅,也会产生郁热。这两种郁热结合在一起,就会使该处的营卫稽留、郁热结滞。对于这种情况,通过脉证合参的诊断,知道其郁热是哪里的气血郁滞而来,通畅其经、调平其脉就可以治愈的。
黄帝问曰:“发热类的疾病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肉类等浊气重、难消化的食物或者吃得过多,就会使病情反复或体内遗留郁热,这就是最需要禁忌的事项。”《内经》的此段论述与本条内涵相同,都是明确强调饮食调摄与治疗的密切关系。中医治疗很强调忌口,也是这个原因。
这种情况在当前的社会中尤其常见,我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类情况,尤以小儿多见,有发热咳嗽才好吃了两个鸡腿又复发的;有吃了一顿龙虾复发的;有发热退后咳嗽迁延不愈,得知其每日喝三包牛奶,嘱其停服牛奶后很快缓解的;有反复发热咳嗽,只要坚持在家吃饭、坚持忌口就病情平稳,一到幼儿园吃小饭桌就复发的;还有一去奶奶家就复发的……我在门诊中重复最多的内容就是有关忌口的问题。
这个“损谷则愈”现实意义非常大,因为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最精确、最安全的,我们医者需要帮助机体创造自愈的条件,保持、促进其阴阳自和的自愈能力,而不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都需要外在的因素去“有为”地干预、治疗。
我在跟随邹德琛老先生学习期间,这种观念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内心了。因为邹老不但很重视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摄,用药时也是非常重视促进患者的自愈机能。他用药平淡,很少超过十二味,用量也很少超过常用量。针对我们对此的疑问,他曾经说:“之所以是常用药、常用量,就是因为常见的问题用这些药、这个量就可以治好了啊。”他每次最多只开五剂药,需要复诊多次的病人也是如此,一周内吃五天药停药二天,他对此的解释是“留二天时间让他自己恢复一下”。他这种模式的治疗效果很好,我在侍诊的近两年时间内,只记得有限的几例病人在复诊几次后效果仍不太明显,大多数都是不知不觉中病就好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治疗一些顽固的小儿厌食,几乎都是在三五剂内患儿的食欲就明显恢复。我初去跟诊时,觉得毫无特色,看起来就是一些健脾药合上消食化积药,但时间久了,经常听患儿家长说病情多久、如何辗转治疗,他还是差不多的方子,最多有三四味药的变化,仍然是五剂之内明显改善,才觉得确实疗效很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感觉邹老的疗效是很好,但是“水平很一般”,因为看他开方治病一点也没有看很多名老中医医案医论那样精彩。在我自己临床了多年以后,才越来越感觉邹老的水平很不一般。尤其是在我能通读、大略地看懂了《伤寒论》这些没有方子的条文后,才知道邹老是真正的在治人,他心里有真正的整体观,他的治疗过程就是经典中“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思想的自然呈现。这对于当时眼中只有病情、心中没有整体观念的我,是完全看不到的。
《伤寒论》最后两篇的最后一条,都强调了同样的问题。一再地告诉我们“新虚不胜谷气”和“损谷则愈”的道理。这种内容的编排,无论是偶然如此,还是有意为之,似乎都可以提示我们:治疗后的饮食调摄很重要,不可不知。因为这也是治愈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促进人体阴阳自和的整体治疗中,服药、针灸等“治疗”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治疗的全部。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论通释——升降出入辨伤寒》,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作者赵永山,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多年来一直教授《伤寒论》,本书是根据赵老师近几年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按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逐条讲解原文,特设“绪论”篇论述《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取象及其内涵,总结了贯穿全书的基本逻辑和辨证模式,即气机的升降出入。本书对原书中辨识病证的条文解析较详,希望能有助于学者“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进而达到仲景“见病知源”之期;而对方药及应用阐述甚简。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赵永山,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主讲《中医经典》《伤寒论》等课程,每周三次中医门诊。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为诊疗宗旨,临床治疗方药与手法并重。
编辑推荐
综观《伤寒论》通释的著作,能见到的有几十种,不少作者都想从“新”来体现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但我觉得能体现仲景原意的“旧”才是注释《伤寒论》的重点。对《伤寒论》的注释来说,出“新”容易,守“旧”很难,因为许多新意其实是作者的己意,而非仲景的本意。要做到意与古会、与古为徒,除了深厚的中医学知识以外,还必须要做到“心斋”——“虚而待物者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林晓峰教授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伤寒论通释——升降出入辨伤寒》,作者:赵永山,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医案】小儿消化不良,参苓白术帮你忙
● 遇见中医:小柴胡汤,平常百姓的认知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