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肺经专品 发表首药——麻黄

肺经专品 发表首药——麻黄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胀,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热病应用

秦汉时期对麻黄的早期认识写应用重点在于用治伤寒等外感热病,故陶弘景称其为“疗伤寒解肌第一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谓集中体现了麻黄对外感病的独特疗效,囊括了麻黄及其类方的多种演化。《开宝本草》称:“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后世对麻黄的应用基本承继了《神农本草经》和仲景圭臬,在热病治疗中也得到有效应用。如:太阳伤寒之表实证、风寒束肺之痰饮病、表邪入里之郁热证、寒毒疟瘴之温热病。

现代研究

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以及伪麻黄碱、次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麻黄的挥发油成分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挥发油是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炮制后辛味减弱,发汗作用也减弱,但平喘作用加强。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强心、升血压;麻黄中d-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药理研究认为,麻黄具有解热发汗、止咳平喘、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利尿消肿、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作用。特别是国内外实验研究均证实,麻黄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用。麻黄在现代中医临床广泛用于各种肺系疾病以及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等。

名医经验——李寿山医案

韩某,女,50岁。以往健康,生育一男二女健在,经水尚未断绝。近6年来,经常头昏脑胀,面部感热汗出,口燥咽干,但不欲饮,口舌时有糜烂溃疡,胸闷烦热,心神不安,少寐多梦。半月前外感风寒,发冷热,头痛,身痛,服羚翘解毒丸等药表不解,且增咽痛,泛恶欲吐,大便溏薄日二三行。曾就诊于西医。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注青霉素,口服解热片、镇静剂等不愈,迁延3周不解。于1981年12月1日来诊。诊脉两寸弦大,关尺细弱,舌红尖赤、根部苔白腻,咽红而不肿,体温37.8℃,血压140/90mmHg,白细胞总数12.8x10/L,余无异常。

脉证合参,证系素有阴虚火旺,复感风寒外闭,表邪郁久不解,内外合邪,以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治以外宣郁阳,内调寒热,益气养阴,清上温下兼顾之法,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炙麻黄7.5g,升麻7.5g,干姜5g,桂枝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党参15g,天冬15g,玉竹15g,生石膏25g,知母10g,甘草10g。水煎服,2剂。

药后诸症减轻,继进清热和胃之竹叶石膏汤调理数剂而安。

麻黄升麻汤具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效。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麻黄在本方中起温阳宣通之功。上热下寒,夹有外感,正为本方所切。据李寿山经验,凡具有清阳被郁、虚火妄动下寒诸证者,随证加减,常有奇效。

本文节选自《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自《伤寒论》至温病经典著作的经典方药,选取经历代验证的对外感热病确有卓越疗效的代表方药(其中,代表用药30味、代表名方30首左右),对其功效、主治、处方应用等进行系统总结,而且在【综合评述】部分对其在热病方面的应用进行梳理,博采众家论述,系统总结其在热病治疗中的特殊应用,突出其在热病治疗中的特殊地位。而且,书中编目采取“突出一药一方特点”的形式,依据前人论述,概括出简明扼要的小标题,可令读者准确把握某药、某方在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要点。总之,本书立意新颖,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适用面广,特色鲜明突出,对于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感染及传染性疾病理论,创新感染及传染性疾病治疗方法,筛选有效抗病毒、抗菌方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主编:彭欣,张诏。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镇肝熄风汤合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脑瘤术后、放化疗后高血压

● 新书资讯 | 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