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关于温疫,这几个人做了大贡献!

关于温疫,这几个人做了大贡献!
医案揭示了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浓缩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本草、针灸推拿等多学科内容,理法方药具备,临证措方,变化随心。

可以这么说,如果想学习某位医家的真功夫,研究医案是最直接的方式。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之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

今天聊聊温病学派那些事儿。温病学派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防治方法的一个学术流派。

汉唐时期对外感温热病的探讨为温病学派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金元时期刘元素阐发火热理论成为温病学派的的先导,是响当当的老大哥了;到了明清时期,瘟疫开始猖獗,尤其是南方,热病盛行,为温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涌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医家,如吴有性、戴天章、叶桂、薛雪、吴塘、王士熊等,都为温病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是乱世出英雄啊,以下介绍几位温病学派代表性医家。

吴有性,明代人,他认为温疫的病因就是感受异气,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表里分传。创制达原饮与三消饮疏利膜原,表里分消,大获奇效。

戴天章,清代人,重视温疫的早期诊断,总结治疗温疫的五种大法(汗、下、清、和、补)。强调温疫汗不厌迟,下不厌早,清法贯穿始终,补法用于善后,表里寒热虚实并见或余邪未尽则用和法。

余霖,清代人,他就乾隆之际的温疫大流行阐发己见,认为温疫的病因病机为淫热入侵于胃,敷布于十二经脉,并创制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泻诸经之热。

叶桂,清代人,重视学术创新,详细阐发温热病的发病规律、辨治方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辨治温病,使温病证治形成了更为独立完整的体系,彻底从《伤寒论》摆脱出来。他还提出“肝风内动,久病入络”说,总结了治疗胃阴不足及虚损证的经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薛雪,清代人,他认为湿热病病因为湿热,宜在脾虚湿胜时肝而发病,多由上受,直趋中道,或归于膜原,或波及三焦和肝脏,临床辨治应分清湿热偏胜、留滞部位及伤阴伤阳至不同。薛雪的病案简略,需要用心认真揣摩才能领会辨病思路。

201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温病学派医案》,本套丛书收录1949年以前历代医家编纂的3200余种中医古籍文献中的医案,并且对医案进行了全面分类,由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特为本书题写书名,王永炎教授担任主审。这套书以医家为纲,以病为目,共分八册,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病案丛书有真知。”

(购书扫码)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细数2018年中药五大舆论事件

这个针法,共38个穴位,3秒有效!!

点,一键下单

我怎么这么好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