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今天复习太阴病的辨病思路

今天复习太阴病的辨病思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伤寒论》对太阴病共性的描述,相信以下3则医案会对太阴病的诊治更有帮助。

医案1

张某,男,36岁,工人。
1963年7月11日,时当夏季,天气炎热,恣食生冷,袒胸纳凉,半夜腹胀,腹中痛,遂起如厕,未及天明,已下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上午来诊,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恶心欲吐,小便清彻,舌苔薄白,脉象为弦。乃寒湿为患,证为太阴。非温不足以祛其寒,非燥不足以除八湿,与苍术干姜汤服。

方用:苍术30g,干姜15g,茯苓10g,甘草10g。水煎,分温二服。1剂而泄泻止,再剂而便溏除。
按:寒湿于中,乃太阴正证,故投太阴主方而病愈。
辨病诊断:急性肠炎。
辨证论治:
病位一一中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苍术干姜汤。

医案2

任某,男,60岁,农民。
1965年夏季患湿热痢,痢下脓血,里急后重,服氯霉素五日,腹痛除,下痢止。数日后复痢,粪中夹杂黏液甚多并有少量血丝,一日四五行,腹不痛而时后重,医生以为脓血痢,屡用治痢药而病无少愈。辗转九年,下痢如前。1974年8月17日来诊。幸食纳尚可,诊得脉象弦细,舌质淡白,面色少华。此痢后虚寒,大肠滑脱为患,非温不足除其寒,非涩不能止其利。遂投桃花汤。

方用:赤石脂30g,干姜10g,粳米30g。1剂大愈,2剂利止。两年后随访,未再发。
按:《伤寒论》桃花汤证列人少阴,其为里寒滑脱之利,与四逆证阴寒内盛下利清骨者不同。其以干姜温中,赤石脂涩肠止血,故列入太阴。
辨病诊断:慢性结肠炎。
辨证论治:
病位一里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桃花汤。

医案3

智童,男,14岁,学生。
1978年,时将中秋,偶至友家,食冰糕16支,当夜即呕吐大作,次日胃腹痞满,不思饮食,虽少量纳食,移时即吐出,医与消导药不效。时过一周,始来求诊。面色少华,舌色略淡,脉弦而稍细与吴茱萸汤。

方用:吴茱萸15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10枚。
1剂呕吐减,2剂而呕吐止,食欲仍不振,舌尖稍红,改生姜泻心汤,10剂而复初。
按:时届八月,天之凉气渐盛,而人之阳气未敛。顽童不知摄生而恣食生冷,遂使寒中,升降之机逆乱,胃气不得下行,而为呕吐。吴茱萸汤温中降逆,2剂即吐止,寒邪虽去而败伤之胃气未能骤复,故复以生姜泻心汤调理而愈。
辨病诊断:急性胃炎。
辨证论治:
病位——里部;
病性——阴性;
治则——温补法;
方法——吴茱萸汤。

本文选自刘惠生所著《医学创新路》

(扫描二维码可下单哦)

该书是作者50年医学生涯的掠影,
继承其父刘邵武的遗志,
在《伤寒论》基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路,
希望对于临床工作的人有所帮助,
开阔眼界,获得新方法,
此书是中医继承和创新最好的体现!

作 者 简 介
刘惠生,生于1940年,山西省襄垣县人。196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现任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继承其父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说,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著有《异源同流——医学的解构与重建》(1992年)、《三部六病精义》(2004年)、《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2007年)及《伤寒论三部六病师承记——中医临床统一论》(2008年)。三部六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并把三部六病学说作为这样一种模式公之于众。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医学创新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惠生。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别再黑五运六气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玄学!!

攻克三阴三阳这个难点,伤寒读得懂,五运六气也学得会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