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方证辨证”,是临床医师的最高境界
张仲景所提供的,是论述他自己经验领域里简单或最简单的方证,而我们临证时所面对的病案就没有那样单纯、那样典型。
总之,在依靠方证辨证常规程序诊治的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每一个病案的个体性与偶然性,因为具体的病症都是具有生长性的,具有自己变化、发展的新情况,这样的认识可能更符合于我们临床的实践。
所以在临床家的头脑里,必须要以概括性和灵活性来重现和重组一些比较复杂的方证状态,当临床家头脑里的方证状态和临床病案的方证状态大致契合时,才会产生疗效。也只有医生自己的诊治实践才能够使《伤寒论》具体化、鲜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经方临床家都在发现、发展,或者说在改写着《伤寒论》。
所以只有既热爱《伤寒论》,更热爱医生生活,执着中医临床并能够直接地不借助于现成医学典籍而从临床实践中获得灵感、启悟、经验与刺激,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情趣、联想与创意的中医师才能读懂《伤寒论》,才能去诊治病人。
临床实践是中医的唯一源泉,《伤寒论》本身并不能产生经方医学,只有活生生的病人,病人身上许许多多同中有异的临床现象,才能产生经方医学。
方证辨证的方法虽然是诊治效果最好的一种疗法,但在我们没有掌握它的真髓之前,疗效平平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传统的“辨证论治”于事无补,反而会搅乱自己的思路。
矢数道明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诸家异趣,技术不同,故其立论制方亦各不同,而摭拾杂乱,则其方法不能统一,而治疗无规律矣。”
即使医生精通两种不同思路的辨证疗法,也不一定是优势互补。
在疑难病症面前,将什么悬置、不提、放下,将什么坚持、携带、铭刻于心,是很难保持自身的一致性而不被从两个方面来的相反力量扯得两败俱伤。
临床事实常常告诉我们,如果这样的话,只会使自己更加混乱和无能为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得要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跨越这种障碍,仍然在两种旗鼓相当、互相抗衡的思路中游刃有余。
我的办法是,坚持“方证辨证”一种单一的辨证思路,利用针灸等外治法,内外合治,疗效互补,在诊治过程中摸索前进,逐渐完善,走向成熟。
现代经方医师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临床现象面前失去对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的把握和病势进退的方向感,看不到各种变化中不变的东西──病人体质、病史和相应的方证状态仍然客观地存在,则可能从根本上忘记了中医经方医生的使命。
本文摘自《娄绍昆讲经方》
(扫码购书,手慢无)
《娄绍昆讲经方》是娄绍昆先生学术会议、网络互动等场合讲座文稿的结集,围绕《伤寒论》、经方展开,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叙述平实,尤其是对方证辨证的论述,不厌其烦,据理详述,对宣传、推广、应用经方不遗余力,情真意切,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
本书为“娄绍昆经方系列”其中一部,是著名经方学者、临床家娄绍昆先生40多年学习、研究《伤寒论》,探研、实践经方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精选集。
扫码购书经方,乃至中医事业,正需要许许多多像娄老先生这样的践行者。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娄绍昆讲经方,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诊病万法之源,都在这部医籍里了
● 以毒攻毒是噱头还是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