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疰夏”案两则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疰夏”案两则

:疰夏又名苦夏,夏季的常见病,指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案1

王某,女,31岁。职业:军医。初诊:1974年8月。

病史:1974年8月初的一天,患者户外劳动时,突感头晕头疼,全身发热,测体温39℃,但全身无汗出,随之回屋休息,请医生来检查时,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未服药症状自除。后又因户外活动,体温再次突然上升,回阴凉地方休息后,体温又骤然下降。体温恢复正常后,伴随头昏头沉,四肢无力,纳差,食之无味,严重时干呕恶心,服西药无明显疗效。此种病情,实属罕见。于1974年8月中旬,来求诊。

症见:每到户外活动即体温升高,已有10天余,全身无汗,四肢无力,纳差,时感头昏头沉,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诊断:疰夏(外感寒湿,湿浊束表证)。

治法:辛温透表,芳香燥湿。

处方:藿香正气散与九味羌活汤化裁。

藿香10g,砂仁8g,陈皮10g,半夏10g,羌活10g,白芷10g,苍术10g,紫苏10g,独活10g,川芎10g,前胡10g,甘草3g,生姜5片。

服药6剂,症状完全消失,再到户外活动,体温正常,全身可见汗出。

案2

张某,女,44岁,职业:干部。初诊:1978年5月初。

病史:患者每到夏季5 月以后,即出现头疼头晕,户外活动后体温上升,一般在38℃左右,伏天可到39℃。休息后恢复正常。伏天以后,因天气炎热,患者整日头晕、恶心不能上班,需每日在室内地板上铺上凉席休息,严重时恶心呕吐不食,靠输液以维持营养,此病已11年余,曾到北京、上海等地治疗无效。

1978年入夏,旧病复发,终日不得安宁。一日偶得一友信息,河南中医学院李院长曾在许昌治愈过一例此病,患者喜出望外,立即打听李老住所,前来求诊。症见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泛白,舌苔白腻,舌苔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诊断:疰夏(肺脾气虚,湿浊束表证)。

治法:芳香化浊,温中通络。

处方:藿香10g,厚朴10g,半夏10g,桔梗10g,羌活10g,白芷10g,佛手10g,郁金10g,节菖蒲10g,桂枝3g,前胡10g,茯苓18g,甘草3g。

二诊:服药十余剂后,虽值天气炎热,但诸症大减,在阳光下体温已基本不高,一般体温在37℃左右,饮食增加,但仍感乏力,时觉身热欲睡,但已无昏睡,能在室外短暂活动,颈髋等部位已有少量汗出。舌质淡,苔白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稍滑。

处方: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0g,桂枝5g,藿香10g,半夏10g,厚朴10g,草果10g,郁金10g,羌活10g,独活10g, 秦艽10g,白芷10g,节菖蒲10g,川芎10g,甘草3g。

三诊:服药十剂后,全身汗出,热感全消,饮食如常,在阳光下活动,无不适感,心情舒畅,但时感乏力。舌脉基本同前。

处方: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5g,桂枝5g,紫苏10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白芷10g,节菖蒲10g,川芎10g,甘草3g。

服药六剂后,诸证全无,追访两年,每年夏天正常,无复发。

李老谈诊治该病的体会

本病西医认为是中暑的一种,但很少见,相当于中医的热射病,亦叫疰夏,在中医典籍中鲜有记载,有记载者,也不是很完全。在《丹溪心法》中有:“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一般都按气阴亏虚来论治,从症状来说记载也不详细。本病的特点是每到夏天就会发病,一见太阳后体温升高为主,不能出汗,到阴凉处体温下降,随着气候转凉症状逐渐消失,但每年夏天反复发作,而且逐渐加重。

病案1:王某患病十余日,根据患者每到户外活动即发热,体温高达39℃,全身无汗,到阴凉处休息后体温下降,四肢无力,纳差,时感头昏头沉,严重时干呕恶心,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判断为湿浊束于肌表,皮毛闭塞,阳气不得外达。

治疗以辛温解表,芳香燥湿的藿香正气散与九味羌活汤化裁治疗,方以藿香、羌活为君药,取辛温芳香之性,即能发散在体表之邪,又能化体内湿浊。配苍术、紫苏、前胡、生姜发汗祛湿,宣散解表为臣药,助君药使湿邪从体表而解。白芷、独活、川芎行气血,祛寒湿,除头疼,砂仁、陈皮、半夏、燥湿和胃消除兼症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案系外感寒湿之邪,在治疗上辛温透表,芳香燥湿,以祛邪为主,加之患病时间不长,年轻正气损伤不甚,湿邪尚在体表故服药6剂而痊愈。

病案2:张某患病已11年余,虽然同有在户外活动后体温升高,无汗出,休息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该患者由于久病,正气较前例损伤较甚,故发病时出现整日头晕,恶心呕吐,面色泛白,精神萎靡,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严重时靠输液以维持营养,多年来每到夏天必发作,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显系脾虚运化力弱,土不生金,肺气亦虚,这是两个病例不同之处。《金匮要略》说“感受外湿,首先土德不足”。

虽然二者病理相同,而轻重不同,故案1以解表透邪为主。案2以理气健脾为主,加以透表为辅。

首诊同案1,以芳香化浊,温中通络为法治疗,药仍以羌活、藿香芳香化湿,发散湿邪为君药。配以厚朴、半夏、茯苓、佛手燥湿和胃,健脾祛湿。桔梗、白芷、前胡宣散祛湿,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桂枝通阳助膀胱之气化,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后诸症大减,身体已经可以见汗出,但患者病久损伤正气,脾胃虚弱,故二诊以健脾为主,不但有辛温的苍术还有苦温白术,增加健脾的功能。以健脾化湿,温中通络为法善后而得痊愈。

本病在临床中非常少见,李老在行医几十年中,也仅治疗这两例患者,虽然古籍记载以气阴亏虚来治疗,然李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根据症状来分析病机,辨证用药,两例患者虽然都为脾虚,病机相同,但病情轻重不同,故用药也不完全一样,案1患病不久以祛邪为主,邪祛正自安。案2患病日久,以健脾祛湿,扶正祛邪为主,辅以温中通经之品而得痊愈。这些同病异治的辨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就现在流行的一些传染病,新冠肺炎和禽流感等病虽相同,个体的症状可能不同,治疗亦当同病异治。

本文节选自《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内容简介

李振华先生治病救世七十余载,教书育人六十余年。早年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病与内伤杂病,成就卓越。晚年致力于脾胃学说的研究和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多为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的脾胃病基本原理,以及脾虚、肝郁、胃滞的脾胃病病理特点。治疗上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指导临床实践,灵活辨证,获效颇佳。

本书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医家小传,主要介绍李振华教授的生平简介,医学成才之路,从医从教的主要事迹。第二章学术精华,主要介绍其学术思想,包括其治病疗疾思想、养生思想、治未病思想等。第三章临证精粹,总结李振华教授用药心法、成方心悟,以及治疗脾胃病、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临证经验,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的典型案例,结合医案,希望读者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李振华教授的临床用药处方思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详细介绍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加按语,以阐述李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以期启迪后学。第四章弟子心,介绍传承人结合跟师所学及其自身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得感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李振华教授对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主编:李郑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醋作引显奇效

● “朝阳沟之父”与“脾胃病国手”的故事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