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裘沛然:医道精微最难知

国医大师裘沛然:医道精微最难知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在学术上远征旁搜,对灵素仲景之学及历代医学理论的沿革发展研究颇深,并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领会国医大师裘老的学术思想吧。

关于中医药学术构建的基本思想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医学的性质认识不一。先生的观点是,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其内涵是科学技术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体。故在掌握藏象、经络、病机、治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通晓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等知识,才能全面掌握中医学术。例如,《易经》《老子》等学术思想也与中医学术相通,通医理必先通文理;因时代和环境的变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辨证论治亦不同。所以《内经》有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明训。

裘老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中医学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自然界与社会人事的双重背景之下,考察人的生命活动轨迹以及在健康、疾病状态下的种种变化。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变化的资生与制约的影响,并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中医在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并不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认识到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体心身活动的影响。所以中医的辨证施治,除了识别各种辨证方法外,还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强调心身同治。因此,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从中医学的性质而言,其精髓就是效法自然、研究自然,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并创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在整个中医学术体系中,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人与天地列为三才,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主张遵循自然界生长收藏的规律,“法于四时,和于阴阳”,以保持身体健康。在疾病状态下,希望以“扶正达到驱邪,或祛邪以安正,以调整营卫气血、脏腑经络之偏盛偏衰,达到气血冲和,阴阳匀平”为疾病防治的主要指导思想,这就是裘老对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他以伤寒与温病为两门学问,形成对峙之局,倡言“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以温病只需辨明卫气营血即可。后世不少医家,遂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治疗温病的枕中鸿宝,习俗相沿,以迄今日,由此引起伤寒和温病两个学派长期的争论。先生的基本论点是: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赅括温病。首先从《伤寒论》自序中可知,“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七”,说明仲景所指的伤寒,绝非仅指一般感受风寒的病症。再从文献记载来分析,《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说。《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晋代葛洪《肘后方》载:“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即使是温病学家王士雄也承认:“五气感人,古人皆谓之伤寒,故仲景著论皆以伤寒名之。”由此可见,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近世所称之温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都基本揭示其端倪。所不同者,伤寒还包括了外感寒性病,还有狭义伤寒等。
考伤寒、温病异途之说,创自六经叶天士、吴鞠通。叶天士倡“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继而吴鞠通亦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以此作为划分伤寒与温病的理论依据。裘老认为其说不妥,且不说“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之论查无根据,把完整的人体硬性分割成纵横两截,这是非常错误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脏腑经络之间不可分割。六经是有经络脏腑实质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解释《伤寒论》的诸多原文。六经和三焦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在生理病理情况下是互相联系的。如太阳病可见上焦症状,传阳明则出现中焦病状,太阳随经,瘀热水邪结于膀胱,可出现下焦症状。可见太阳一经已具三焦证候,其他诸经岂可脱离脏腑而为病?故六经病证足以赅括三焦。

再者,卫气营血不能逾越经络脏腑。叶香岩创温病之卫气营血,其实叶氏倡导的卫气营血辨证提纲,都与经络密切关联。卫气营血循行于经脉内外,经络又络属于脏腑,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须臾分离。温病学中所揭示的卫气营血的症状,虽然较汉代张仲景书中载述的有所充实发展,但此仅仅是六经病中某些证候的另一种表达名词而已,就连叶天士本人也在《温热论》中明确说过,“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这恰恰是卫气营血不离六经的有力反证。

据上分析,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证治,但不宜将两者机械地“分家”,而应从实际出发,使伤寒与温病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整体。至于伤寒温病的治法,初无二致,温病的辛凉、甘寒、淡渗,及凉血清营、芳香开窍等法,仲景的麻杏石膏汤、葛根芩连汤,皆为辛凉解表之法,猪苓汤之滋阴利水,黄连阿胶汤之清热凉血等,以及孙思邈的犀角地黄汤之清营,紫雪丹之芳香开窍,在汉唐时期早已应用。另有温病重在亡阴、伤寒重在亡阳之论,其实,伤寒对大汗与亡津液极为重视,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之论,亦启源于仲景。研究学问须循名以责实,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温病方面的辨证与治法,确对前代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两者不能分家,须融会贯通,以提高外感热病的治疗,使之益臻完善。

经络是机体联系学说

裘老首创此论,其对针灸经络研究颇深。关于经络问题,历代文献以及当今现代论文书籍都有诸多阐述和假说,如经络是“神经体液”说,经络是“血管系统”说,经络是“人体解剖结构”说,等等。诸多文献和实验观察所阐述的理论及种种假说,均未能全面理解和真正揭示经络的实质内涵。裘老通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和研究探索,发现经络是中医学的机体联系学说,是阐述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密切影响,说明这些联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疾病机转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它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和恒动观。

具体而言,经络是人体中具有特殊联系的通路,而这种特殊的联系,在活的人体功能表现中,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周身体表,从左右、上下以及前后、正中、偏侧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二是某些脏腑和另一脏器之间的联系,三是周身体表和体内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经络是机体联系的学说。

经络除了在人体生理正常情况下担任着输转气血、运行营卫、联系脏腑、濡养组织等重要作用外,当机体发生异常变化时,经络更具有反映病候的作用。由于经络在人体分部循行的关系,疾病的形证可从各该经脉的隶属部位发生不同症状,这个反映作用,有表现为局部性的,也有属于全身性的。如《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经络脏腑的疾患也可反映于五官七窍等部位,如大肠经的齿痛、口干、鼽、衄、目黄等等;在全身症状方面,各经都有它不同的病候,在《灵枢经脉》中有十二经病候的具体载述。近代医家所发现的压痛点及皮肤活动点与过敏带等,也是经络反映的印证和充实。

经络还具有传导作用,是基于经络的循行表里相通,它把人体体表和内脏密切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当病邪侵袭人体后,就可循经络径路而向内传导。经络还具有接受体表刺激传递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针灸疗法就是凭借经络的这个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络,总的来说,包括点、线、面三个部分。所谓点,除了三百六十余个经穴之外,还有很多奇穴,另有天应穴、不定穴等,所谓“人身寸寸皆是穴”,其多不可胜数。至于线,有正脉、支脉、别脉、络脉、孙脉、奇脉及经隧等各种纵横交叉和深浅密布的循行径路。至于面,从肢体的皮肉筋骨和脏腑组织,都有一般的分布和特殊的联系。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者张仲景曾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正是说明经络学说的深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综合上述,经络的作用有反映病候、传导病邪、接受刺激、传递药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这些作用的产生都同经络的特殊联系分不开,因此,经络是机体联系学说。

中医理论的光辉特色——天人相参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中医学的特色,仁智互见,众说纷纭。裘老认为,天人相参思想是中医理论的光辉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不直接或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中医的这些理论,不仅是医疗实践和生活体验的概括,还同古代各种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儒家思想在医学上的渗透分不开的。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万物一元的理论,儒家《论语》中“天何言哉,四时行也,万物生也”的天人赞育思想,都在中医学有关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疾病原理、治疗法则的理论和方法上有充分反映。《内经》有“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之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运气学说等等,几乎无不根据天人相参的原理而阐明其所有的规律性。顺乎这个规律,则“以此养生则寿”;违背这个规律,则“逆之灾害生”。以时间生物学为例,大量研究表明,人的生命和生理活动同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和日、月、年的节律性基本上是相似的。中医学在这方面有很多精辟论述,必将日益为现代科学所汲取而有新的阐发。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黄帝内经灵枢》,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黄帝内经灵枢>注评(典藏版)》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研究生集体编写的。
其中释义对每条原文的病机、证候和方药等方面做了较深透的译释;选注批判地继承精神,古为今用,对原文内容进行阐发和评述,并结合讲述者自身的体悟,对经文进行阐释发挥,可供广大中医工作者参考学习。

或扫码
速速下单,细细品读!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岳美中经方研究文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大家都在看↓
五般腰痛委中安

无论治疗哪个季节的急性发热病,中医都管用!(蒲辅周老师经验)

点,一键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裘沛然学术经验研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欢迎投稿唠嗑。

● 纯正解惑针灸,这本书为什么火了这么多年

● 集儒、佛、老、庄之大成的中医是什么样子的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