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补虚汤——只有6味药的治胃病方子
郭淑云,国家级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郑州医学专家会诊中心首席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师从著名中医专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擅长: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肠炎等疑难胃肠疾病,并在诊治肝胆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是她运用自拟方“黑白补虚汤”治疗胃脘痛的医案。
李某,男,58岁。2012年8月5日初诊。
主诉:胃痛不适5月余。
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胃痛,按压时疼痛减轻,伴乏力等症,曾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复方胃友等药效果不佳。现在症:胃痛喜按,饥饿时尤甚,乏力明显,时有汗出,无烧心、吐酸,纳食可,夜寐欠佳,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胃镜检查结果提示:胃溃疡。
既往史: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10余年;高血压病史20年余,现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控制正常。
中医诊断:胃痛(气血两虚证)。西医诊断:胃溃疡。
处方:黑白补虚汤(郭教授经验方)加减。
熟地黄20g,白术20g,生山药50g,黄芪15g,党参12g,茯苓15g。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8月8日。饥饿时胃痛消失,乏力减轻,汗出减少,睡眠好转,纳食稍差。上方加炒麦芽30g,神曲10g,鸡内金10g。10剂,水煎服。
三诊:2012年8月19日。胃痛消失。无乏力、汗出,纳食增加,睡眠可。上方继服15剂。
按语:患者久罹胃病,脾胃虚弱,胃腑失养而胃痛;因虚则喜按;气血生化乏源,形神失养而乏力;气虚卫外不固则时有汗出,胃不和则寐不安。
方中生山药、白术、熟地黄健脾益气、养血补血,是郭教授治疗饥饿时胃痛之经验方法,因熟地黄色黑,白术、山药色白,故自拟名曰“黑白补虚汤”,临床应用多年,对治疗脾胃气血两虚证效果甚为显著;黄芪、党参、茯苓助山药、白术补益脾胃之气。二诊时胃痛消失,乏力、汗出情况均明显好转,因纳食稍差,加用炒麦芽、神曲、鸡内金消食助运,使气血生化有源。
郭教授体会,本方在应用上与黄芪建中汤不同的是:两方虽同用于虚证的饥饿时胃痛,但黑白补虚汤补气养血,用于寒象不著的饥饿胃痛者,而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用于喜温喜按的虚寒胃痛。
本文节选自《郭淑云论治脾胃病》。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郭淑云论治脾胃病》,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其可靠的、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在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促进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其之所以能数千年来长盛不衰、日益璀璨,是因为历代医家在继承中求创新、于创新中求发展。因此,中医药学者对于来自临床的经验给予总结与整理,从而使之得以传承、光大,是其工作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分四章。“医家小传”叙述郭淑云教授走向习医之路的时代背景和经过、工作经历、成长过程及跟随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研习脾胃学说的体会;“学术精华”中的内容均为以往在医教研工作中实践的总结,论述了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诊治疾病的临床经验,其中如“临证中的六个相结合”“病发于肝,治重在脾”“胃病中的有形之瘀与无形之瘀”“活用枳术汤方,治疗脾胃疾病”等具有一定的学术特色;“临证精粹”选取了脾胃系统中最常见的胃痛、胃痞、呕吐、泄泻、便秘5 种疾病,在辨证思路、临证择方及方药分析等方面阐述了诊疗体会;“弟子心悟”摘选了河南省首批青苗培养人才随师学习中的体会,论述了古方今用的体验。
本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真实介绍了个人的部分学术思想和临床治验,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郭淑云论治脾胃病》,作者:邵明义,李墨航,李富成。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外感热病,不听医言,星星之火险燎原
● 经方服药方法的简化,也会造成疗效下降!
点,一键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