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逆散治甲亢“瘿证”一案
#随症畅谈
关键词:甲亢瘿证中医治疗甲亢甲亢病因
文|祝融君
2020年5月
女,年60有余。
主诉:近日时有咳嗽,喘则不止,周身沉重,筋痛难行。
病史:甲亢,西药维持
体格检查:刻下头晕,口干口苦,腹胀纳差,眼干涩,尿少稍黄,少量白痰,微恶寒。舌红胖大,后根黄腻苔,脉沉弦细。
拟四逆散合四妙散加麻杏石甘汤:
苍术9 牛七15 黄柏10薏仁15 柴胡15 黄芩10半夏6 白芍12 枳实10麻黄6 甘草5 杏仁10细辛2 石膏20川楝子9 薄荷5(单位:克 )
五剂后,症俱减,余口干,少痰,筋痛。守原路巩固疗效,四逆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柴胡15黄芩10半夏6白芍12枳实10 麻黄3 制附子15(先煎1小时)细辛3
熟地15 牛膝15川楝子9
五剂后,余筋痛。拟阴伤,血不荣筋,遣小方:
巴戟天20黄精20 熟地20鸡血藤30独活15牛七15肉桂4 制川乌15(先煎1小时)
三剂后无大碍,嘱购滋补肝肾丸,以补肝肾之阴,养血柔肝固效。
按语:
本证见头晕,口苦,眼干涩,尿稍黄,脉沉弦细,乃厥阴本证。
厥阴肝木郁于内,郁久生风化火,火循上越则头晕口苦,眼干眼涩,往下传见尿黄,苔后根黄腻。又脉沉在里,细主阴主虚,示肝肾阴虚失养,久致正虚,无力外抗风寒,见稍有恶寒。又见咳嗽有痰,腹胀纳差,为肝木克脾土,脾虚不运化,湿痰内生之故。喘则不止,为肝主疏泄,气机失调,木火刑金则肺咳喘不止。
按内蕴湿热,外有表寒。木郁土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之故,急需表里双解,以四妙散苍术9 牛七15 黄柏10薏仁15 清下焦之湿热;四逆散柴胡15 白芍12 枳实10甘草5疏肝理脾,调中焦之气;麻杏石甘汤麻黄6甘草5杏仁10石膏20,调予细辛2 黄芩10半夏6 止咳化痰,川楝子9疏肝行气止痛,薄荷5疏肝醒脾兼解表。
二诊症俱减,余口干,少痰,筋痛。当守原方巩固疗效,无表症撤麻杏石甘汤,又撤四妙散防伤阴太过,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速起少阴太阴之阳,以气行则摄血行,调熟地,牛七补阴,滋水涵木,则筋骨不软。
三诊余筋痛。以阴虚火旺,血不荣筋,则筋骨痛而不行,当补肝肾之气血也。
后语:
甲亢,中医上称为“瘿气”。
《济生方瘿病论治》云:“夫瘿病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圣济总录瘿瘤》说:“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气则随之,或上而下,或结而不散是也。”
内因多由情志、饮食、水土等因素,致肝气郁结不畅,久而化火,耗气伤阴而致。初见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诸证;久则见肝木横克脾,肝肾阴虚火旺诸证,后期则现气阴两虚之证。
按甲亢之症,本在阴虚,为肝肾之阴不足,水不涵木。标在肝实,肝木郁久生风,风动化火,火上可刑金,下可热注膀胱,横可克脾土,脾土虚则痰湿生,因见夹痰夹湿夹瘀等症。
人皆气血之躯,气行血和则平。若肝气滞,血亦滞,肝气停则血停,气血停聚之处,夹痰则痰停,夹湿则湿停,夹瘀则瘀停,则生瘿生瘤也!
四逆散为疏厥阴之良方,守四逆散以疏肝平木,见痰则健脾燥湿,见水无源则壮肾水,见心火失眠亦可泻南补北,此知常达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