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看了十个中医,对病情竟有十种说法

看了十个中医,对病情竟有十种说法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曾经有一位患者,也算是位中医业余爱好者,对我说她以前看过许多中医,不下十位,并且都是颇有名气与口碑的中医。但是当她询问到病情时,每位中医的说法竟然都不一样,看了十多个中医,竟然有十多种说法,颇为费解。

其实有这种感觉的患者并不少,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同样一位患者同一种疾病,甲中医的说法与乙中医的说法不一样,到底该听谁的?于是中医界出现了一个普遍的怪现象,仔细观察发现许多(不是全部)所谓的名医都有点油嘴滑舌的感觉,因为许多患者都是看谁说的好听、说的有意思就听谁的。比如给患者解释病情,运用各种打比方、做比喻,其实真正的病情远远没有如此简单。

多数患者来看中医,都不止一个症状或体征,每一个症状或体征的背后,也往往不是一个病机,也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全部概括。疾病所在的人体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五脏六腑、经络九窍都会受影响,若是有过治疗经历,那就更加复杂。许多疾病不是一个气虚、肾虚所能全部概括的,可能还有脾虚、湿热、气滞、肾虚、瘀血、肝火、积食、痰饮……这些因素同时存在。

中医在接诊的过程中,多数医生没有时间与精力把病情全部详细讲述一遍,一小时也讲不完,累死也做不到。比如我一晚上接诊五六十号患者,一晚上不睡觉干通宵也完不成。于是只能大体说出一个病因病机来,比如脾虚,也有些人会说湿热,甚至也有人会说气滞,这往往代表不同医生的不同治疗切入点,看似冲突,其实不然。如同怕一座高山,有的人习惯于从前面爬,也有些人习惯于从后面爬,方向看似相反,但都有可能爬到山顶,理论上一圈360度都有可能爬上去,所谓自古华山一条道,那属于极其少见的现象。

中医的这种治疗切入点的选择差异,与中医的门派有关,也与地域有关,地域不同人们体质会有差异。其实在根源上还是与中医的思维模式有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有关,中国哲学讲求中庸中和,与西方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思维有区别。

除此之外,也与中医于老百姓而言太过陌生有关,患者对中医术语不了解,或者网络上接触的中医术语是伪术语,比如宫寒、排毒、打通经络、清理肠道之类,是商家营销名词,而不是正规术语,这样的伪术语知道了反不如不知道为好,蒙蔽视听。

还有,与中医的语言习惯也有关,比如中医“肝气郁结”,如果对患者通俗去讲,有人会说肝郁,有人会说气郁,还有人会说肝气郁,甚至还有人会说肝气不疏或肝气不畅,其实大体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只因中国语言文字历经几千年,曾经辐射整个东亚,太过博大精深。但是有些患者不理解,于是就产生十个中医十种说法的疑问。其实如同大名小名的差别,王美丽,叫王美丽可以,叫美丽也行,甚至叫丽丽她可能也会答应。

但中医是技术,追求的是疗效,而不是文字游戏,所以许多患者来就诊,尤其疑难病患者,就想在理论文字上打破砂锅问到底。

个人认为医者心里明明白白去治病即可,没必要搬弄文字,患者又不是中医,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解正规中医术语,若打比方说的太过浅显,虽然听着搞笑,也看似有理,但也接近忽悠,与医学讲求严密逻辑的精神相违背。所以我经常说,看疗效吧,如果无效,我即便给你说的再好听再有道理也是扯淡!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