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名同实异——名称相似而功用不同药物的比较

名同实异——名称相似而功用不同药物的比较
1柴胡与银柴胡
(1)相同点:两药名称相似且均有退热之功。

(2)不同点: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
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2
黄连与胡黄连

(1)相同点:两药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

(2)不同点: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
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3
羌活与独活

(1)相同点:两药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头痛。

(2)不同点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疗头痛属太阳者。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应用。4
络石藤与海风藤

(1)相同点:两药均能祛风通络,常用于风湿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

(2)不同点
海风藤:性微温,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
络石藤:性微寒,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5
猪苓与茯苓

(1)相同点:两药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不同点: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
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6
白茅根与芦根

(1)相同点:两药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

(2)不同点: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
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7
代赭石与磁石

(1)相同点:两药均为铁矿石类重镇之品,均能平肝潜阳、降逆平喘,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及气逆喘息之证。

(2)不同点:代赭石主入肝经,偏重于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气而止呕、止呃、止噫;
磁石主入肾经,偏重于益肾阴而镇浮阳、纳气平喘、镇惊安神。8
白术与苍术

(1)相同点: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

(2)不同点: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9
白芍与赤芍

(1)相同点:两药均有止痛之功,可用治疼痛病证。

(2)不同点: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
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

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

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10
北沙参与南沙参

(1)相同点:两药均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或补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为主要功效用治肺、胃阴虚证。

(2)不同点: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肺胃阴虚有热之证较为多用。
而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较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者。11
天冬与麦冬

(1)相同点:两药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对于热病伤津之肠燥便秘,还可增液润肠以通便。

(2)不同点
天冬:苦寒之性较甚,清火与润燥之力强于麦冬,且入肾滋阴,还宜于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证。
麦冬:微寒,清火与滋润之力虽稍弱,但滋腻性亦较小,且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又宜于心阴不足及心热亢旺之证。12
龟甲与鳖甲

(1)相同点:两药均有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之功。均宜用于肾阴不足,虚火旺盛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

(2)不同点:龟甲善于滋肾,鳖甲善于退虚热。

此外,龟甲还兼有补血、健骨、养心等功效,还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还兼软坚散结作用,长于治疗癥疲积聚。13
菊花与野菊花

(1)相同点: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用治痈肿疮疡。

(2)不同点
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著,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疗毒肿痛多用之。
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14
五加皮(南五加)与香加皮(北五加)

(1)相同点:两者均能祛风湿,强筋骨。

(2)不同点:南、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也有不同。
南五加皮无毒,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
北五加皮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15
川牛膝与怀牛膝

(1)相同点:两者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

(2)不同点: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16
川贝母与浙贝母

(1)相同点:两药均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用治热痰咳嗽以及凛病、疮毒、乳痈、肺痈等。

(2)不同点:川贝母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
浙贝母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本文节选自《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编写说明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上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下连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桥梁学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中药数量多,内容庞杂,容易混淆,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难记。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中药理论知识与药用植物及饮品特征相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认识中药、掌握中药和应用中药的能力,是中药学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资源及药用部位、药用植物的基础知识、中药饮片常用鉴别方法、中药饮片炮制方法、中药饮片的贮藏与养护、中药的功效六部分内容。各论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目录,收载常用药物150 味,按主要功效进行编排。每味药均介绍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并附植物或饮片特征歌诀,饮片鉴别主要介绍炮制品种、炮制方法及饮片特征。为便于学习,多数中药附药用植物及饮片实物彩图,色泽形态真实,鉴别特征突出。
附篇主要介绍相似中药功效鉴别,将临床常用易混淆药物进行分类对比,归纳为药性功效相近药物的比较(44 组)、同出一物的药物比较(17组)、名称相似而功用不同药物比较(17 组)、治疗相同病证或症状的药物性能比较(11 组)四部分内容。每组药均凝练了相同点及不同点,希望这种归纳总结的方法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记忆,并能有效指导临床用药,为今后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对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者亦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作者:张一昕,王茜。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看六君子汤如何力挽狂澜● 优生优育,中医早就开始重视了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