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杂谈:张大昌先生生活散记(一)

经方杂谈:张大昌先生生活散记(一)
张大昌先生,字唯静,1926 年农历7月19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他原籍河北威县邵梁庄,后迁居南镇村。

1995 年农历十月七日辞世。先生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其家儿代人皆能文善医,典藏古籍甚丰。早年在平乡冯马兴固寺出家,法号昌玺。

戏剧、绘事、技击诸端,皆得前人真-......他饱尝了历史的沧桑,却未沉沦于此;他传承了古老的技艺,却又隐逸于斯。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张大昌,在外人眼中,他只是《辅行诀》一书的献出者; 在乡人眼中,他却是一位解危济困的高明医者。

我与张大昌先生之间有两层特殊的关系:若论亲戚,我管张老师叫舅舅,张老也习惯称呼我“老姜”(我们本地对外甥的称呼);若论师承,他是我的业师吉建华先生的老师、是我的太老师。

在此次《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出版之时,我想为张老师写一点东西, 但由于我接触张老师较晚,对老师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只能叫作“ 散记”。

1.心有灵犀忆初识

1984年夏天,我读高二时,因患神经衰弱,曾求诊于张老师,那是我和张老师的初次接触。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张老师的居处很简陋,街门又窄又矮,我进门时若不及时低头,恐怕要碰着头。

五间北房,两间西屋,全是土坯垒成,后来是在众弟子的帮助下,才将北屋翻盖成砖房。

当时见张老师中等身材,形丰体胖,头大,方圆脸,须、发、眉全白,就像是民间画中的老寿星。老师要我躺在炕上,以便进行体检。

我想作为医生,他也许不会介意,而他的家人是否会嫌我脏呢?我稍一迟疑,张老师马上明白了我的心意,笑着说:“你这孩子,病着心眼还这么多,我们怎么会嫌你脏呢!”

我的心一动,这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 自从闹病之后,家长以为是“用脑过度”,我就辍学了。

有鉴于疾病对人生之危害,于是发奋学医。在1986年的时候,我曾向张老师提出要拜师学习,张老师一本正经地说: “不行,我在医界的辈分太高,我的徒弟都开始收徒了,你要学习尽管来,但我不能收你为徒。”

那时的我,心商气做,心想:我既然决定自学了,没谁也照样学!”一赌气,有一年的时间没往老师那里去。那时我还不知张老师有多少弟子,都是谁。

1988 年我在广宗中医院学习时,有幸拜吉建华先生为师,并且知道吉老师也是张先生的弟子。

张老师知道后,很高兴,并对我的师伯、师叔们说:“这孩子和咱们家有缘。”

1989 年夏天,我在跟吉老师学习时,张老师曾到广宗小住20余天,我和张老师昼夜不离,受益颇多。

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千,即兴作小诗首, 以表示对张老师的怀念:“同床共被伴师眠,隔代相亲见《易经》;金丹舍利齐吞下,何须袈裟遮窗棂。”

2.多才多艺看知交
在这里我将记录与张老师接触过的几个朋友或学生,以说明张老师的多才多艺。

2.1 佛法庄严启心智
周连淼师伯1968 年毕业于北大物理系,初被分到广宗县李怀中学任教。年轻好学,听说哪里有学者,必登门拜访。

据来老师说,周师伯来访时,带来了100个问题,张老师让周师怕住了一夜,大概他们彻夜未眠。一早,周师伯一声不吭地走了。

过了时间不长, 见他又返回来了,原来回去急忙写了张拜师贴,决定要拜师。拜师之后,周师伯主要学习哲学、情学,兼学医。

大约是在1986年前后,山西某中学的一位校长地向张老师来学习佛学,正好那天我也去张老师家天降大雨,遂同宿张家。

那时,我对佛学一一窍不通,听不懂他们的谈话,但能发现这位校长对张老师很佩服。

只记得张老师教他楞严心咒,因楞严咒很长,楞严心咒只一句,诵一百二十遍,并如同诵了整个楞严咒。

2.2 慧眼知人绘事

施胜辰,1945年生,河北广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邢台市美术协会副主席,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者,也是我的亲戚,我的表叔。

十几岁时,曾在广宗县剧团学京戏,后参军,有幸师从叶浅予先生(1907~1995),据辰叔回忆,在县剧团学戏时,与张老师相识。

说起来颇有些戏剧性。一天,团长对辰叔说:“一会儿有一位票友要登台,演《宇宙锋》,你演一下赵高。”原来团长说的票友就是张老师,他演赵艳容。从此,他们二人算是认识了。

过了一段时间,张老师不请而至,到了辰叔的家中,并说今天不走了。那一夜,张老师没给辰叔说别的,专门给他讲怎么画画。

辰叔平日里和张老师兄弟相称,可说到这里,辰叔意味深长地说:“张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20 世纪70年代,辰叔已小有名气。

某日他和张老师在燕飞家相遇,几杯酒之后,张老师当场赋诗一首:“ 放下锄头去,拿得枪杆回;可爱一支笔,遍地芙蓉开。’

2.3 医界师友留嘉话
郑润身老师,是广宗县首任县医院院长,他的老师张可浪,按照张老师的说法,是滹沱河畔的名医。

张可浪老先生临终时对郑老师说:“我行医一生,对《内经》运气之说,不能尽通,你日后若遇到能讲《内经》运气者,那是你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

当太老师给郑老师讲过运气之后,虽说郑老师身居院长,张老师在民间,这并不影响他对张老师的敬仰之情。

范师伯的二弟, 有一年因劳累过度,患喘息,郑老师调治不愈,便推荐张老师。范师伯就说:“您大院长都治不好,他个人乡村医生怎么能行?”郑老师说:“人家的水平比咱高。 ”

后果经张老师以麻杏石甘汤加罂粟壳、阿胶,3剂而愈。业师吉建华,原本是郑老师的弟子,是郑老师把他介绍给了张老师,这真是亦师亦友诚知己,无拘无束真知音。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