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别听某些忽悠,中医大学教材根本没那么不堪!

别听某些忽悠,中医大学教材根本没那么不堪!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大约七八年之前,那时我刚毕业,在一家诊所兼职中医大夫。说是中医,因为长相比较少年,并没有人找我开药,无非是给一些患者提供中医咨询,或者按摩拔罐。

有一次一位肌肉扭伤的患者来诊所,西医给开了某某白药喷雾剂,病人说以前家人用过根本就没用。估计西医同事挺烦这位患者,于是推荐患者中医有啥好方法。因为经常给患者按摩,这类病人接触比较多,本来我想给他放血拔罐。病人一听就满脸疑惑,于是我只能顺便给其一自封袋中药面,告诉其回家最好用生鸡蛋清调成膏状,然后外敷患处。

也许病人感觉是免费的,于是接了一包,我也没收钱。因为那时我自己出于兴趣配了许多中药成方,弄成药粉,主要是给患者外用方便。谁知第二天,患者又来了,说消肿止痛效果很好,很意外,比某某喷雾好多了,今天来想多拿几包,并且问我多少钱一包,这是你的祖传秘方吗,这么好用?我说不是,又给了其两包,说再用两次估计就恢复差不多了。

哪是秘方,不过就是一种普通的药粉,就是生栀子研成的细粉,这是我在中医教材《中药学》上看到的,上面写的明明白白。

许多人问想学中医,但却不知从何处入手。个人以为想深入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先把基础学好,这是第一步,也是必备条件。如果没有中医理论的基础,就如同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缺失指南针的轮船,虽然有时也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几率会很低。

中医各门基础课程学起来是很枯燥的,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而且由于古今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的差异,若要深入学习,必须要下一番苦功夫。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快节奏社会,即便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也很难去身体力行的。都在追逐一种简单的公式,想当然地以为按照这个简单公式,就可以应对天下所有疾病,可能吗?

中医临床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接诊一些现代医学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疾病,需要用到的中西医学知识太多。尤其是全科中医,更是要小心,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一不留神可能就会误诊。中医院校教材的设计都是许多位专家根据当代医学环境而拍板的,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现在许多人把中医的衰落全部归于中医教材上,个人觉得太过极端武断。虽然许多中医大学生毕业后不会开中药,西医学的也不好,医院也不乐意要,但是这个局面的形成与教材的优劣没有必然联系。教材是好教材,只不过学生们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少而已,充其量只能单纯应付考试及格,很本达不到基础扎实的水准。学习中医不同于其它课程,考试不考的东西,将来上了临床疾病就会考你。与其将来临床尴尬,不如上学时多下点功夫,多花点时间把教材琢磨透。

十几年前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是介绍某某省内一百多位名医干货经验的,在每位名医的介绍章节都会有其最为推崇的书籍,看到一些名医竟然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列为推崇书籍,当时感觉很惊讶,可后来终于明白了。这些基础,如同加减乘除的口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

目前中医教材遇到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学生投入时间精力不足,另一个是许多教师讲课内容空洞,照本宣科。像《中基》这样的理论基础课程,有些老师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讲课,化重点考点,根本没有从中医临床实战的角度去讲解。而像《中内》这样的临床课程,一些有经验的老专家不屑讲或者没有精力给学生讲,一些年青大夫毕竟实战经验有限,甚至都不如让他们讲西医讲的好。

于我们而言,教师讲课现状问题很难去改变,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多下点功夫,多看点相关资料,多多跟师抄方学习,自己多动手实践。一旦临床实践一番,回过头来再看教材,就会发现还是她最公允实在。而一些没有多少中医临床的人,甚至连教材都没正儿八经看过,就贬低教材,不过是别有用心或者被人蛊惑罢了!

更多中医视频知识,可关注个人斗音,号:zhongyizhaoyan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