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十)——人工合成中药,走稀缺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健康脊梁》一书,作为《中国科技之路》套书中医药分卷,系统梳理了建党以来中医药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这百年建党以来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 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十)——人工合成中药,走稀缺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医药人只有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每周本将根据本书内容不定时进行连载,和大家一起回味这百年来,中医药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大事。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近些年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下面以“麝香”为例带您了解一下国家是如何攻坚克难保护稀缺中药资源的。
人工麝香研制与产业化的成功之路
麝香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开窍、辟秽、通络、散瘀等诸多功效,在433种中成药中广泛应用,却险些随着麝的濒危而面临消失。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雄麝仅存5万余头,属濒危状态。如用传统方式杀麝取香,按每头雄麝可取香10g计算,即使全部捕杀仅产麝香0.5吨。我国麝香的年需求量超过15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麝香药源紧缺,伪劣掺假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中成药质量和用药安全。党和国家极为重视该问题,曾指示一定要解决麝香代用品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卫生部药政局和中国药材公司(现中国中药公司)为解决天然麝香的药源问题,先后组织了野麝家养及其他产香动物驯化饲养研究,但仍不能满足用药需求。
195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变野生动植物药材为家养家种。中国药材公司承担全国中药产供销和科工贸的统一管理职责,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包括指导和扶持在四川、陕西等地建立了4个养麝场,在野麝驯化和活麝取香方面取得成功。有关科研单位也了麝香化学成分研究并取得合成麝香酮等基础性研究成果。
1975年,卫生部、中国药材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山东济南中药厂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参加的课题组,要解决麝香代用品问题,以“绝密”项目人工麝香的研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于德泉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负责该项目总体设计和所有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化学成分研究、配方设计、代用品寻找、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研究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天然活性成分代用品的寻找,他们从大量样品中筛选出与天然麝香有效成分结构和功效类似的化合物。利用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在70年代原料短缺、设备有限的艰苦条件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发现了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蛋白质类成分,确定天然麝香中各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制备了多种来源的样品,进行跟踪筛选,发现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解决了天然麝香代用品主要组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替代品的确定使人工麝香的研制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紧接着,在对天然麝香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基础上,依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最大限度保持与天然品的一致性”及“化学成分类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质近似性”的设计配制原则,首先了大量化学和药理学基础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为研制人工麝香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临床试验研究过程中,比照天然麝香的功能主治,采用人工麝香替代天然麝香配方的中成药双盲对照试验,根据其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炎止痛的功效,选择能证明这些功效的十个病症,通过近2000例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以证实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的功能和疗效。专家评审结论是,人工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物理性状相似,临床疗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并在1993年获得中药1类新药证书。1994年,人工麝香作为1类新药投入试生产。
1994年人工麝香正式投放入市场,经过20多年的推广应用,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这一结果已为众多用户所接受。2015年,“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人工麝香作为中成药原料药惠及众多制药企业,包括以人工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和蒙药、藏药、维药等民族药的生产,剂型涵盖丸、散、膏、丹等传统中药剂型和喷雾剂、注射剂等现代剂型。保证了400多个中成药品种能够正常生产,特别是很多国宝级的急救用药或特色药,如安宫牛黄丸、麝香保心丸、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麝香长期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通过人工麝香规模化生产而一去不复返。人工麝香使得相关中成药老品种生产企业供给得以满足,新品种得以推广,在研品种有所保障,从而保证了对含麝香中成药、民族药的传承和发展,满足了中医临床用药需求。1994~2017年,人工麝香投放市场总量达140吨,相当于保护我国野生麝资源1400万头,彻底改变了传统“杀麝取香”的方式,为我国麝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是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第一篇,从传承、创新、传播三个方面梳理了自《黄帝内经》问世至今不同时代中医人在护佑人类健康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篇,从七大方面展示了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亮点。这些代表性成果是专家们通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的,既包含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又包含百姓关注度高、科研难度大的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除对重大科技成果与亮点的介绍外,还适当增加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供读者参考。第三篇,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对于中医药发展的整体部署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精神,展望未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院士来讲“中医故事”,图片+视频+AR,齐活了!
● 新书资讯 | 健康脊梁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