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没有写的“虚不受补”,在临床要注意
“虚不受补”,是中医里面的一个概念,即在身体虚弱的时候,不可妄用补药。这个虚弱,可能是新患疾病所致,比如患风寒感冒,初愈不可滥用补气要,否则有闭门留寇之患;也有可能是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所致,补药多偏于滋腻,妄用之会给脾胃增加很大负担,导致患者更加不适。
1998 年的夏末,有一位30 出头的银行职员求诊。乍一看,其身材苗条,面容㿠白,像是“黛玉”型的女性。细问之,已住院多时,做过甲亢、心电图、脑电图、CT、胸片及各种血液检查等,所怀疑的结核、甲亢、血液病等,该查的查过,均无阳性结果。最后诊断:神经官能症。建议用中药调理之。
诚然,神经官能症者,即无脏腑实质性病变。详询细诊,确实无实质性的阳性体征,仅是贫血外貌,形体消瘦,面色苍白,食纳量少,二便正常,月经量少,精神疲软,四肢乏力,脉缓弱,舌苔白润。血压低。据此判为气血不足,脾胃不足,肺肾俱虚。
用归芪六君子汤加味:生黄芪20g,当归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巴戟天10g,杜仲10g,菟丝子10g,炙甘草5g。
用上药进退3 次,服15 剂之多,病人感觉很一般,没有坏的反应,但亦未见显著好转。
当时,我仔细揣测,认定证属虚无疑,用上述归芪益气补血不错,六君调补脾胃理当有效,加巴戟天等补肾,也在情理之中,缘何不效。既然是虚证,为何不胜补?想到此,遂对学生说,这就是“虚不胜补”的典型,应当退回来治,于是开了一张参苓白术散加谷麦芽、鸡内金等消导药,且以小剂量缓缓图治。果然,一星期后复诊,病者感觉精神好转,食纳量增,大有转机,又嘱其再进前方,以图更好的疗效。
后以此“虚不胜补”为题,向学生讲述这一道理。往往在病后体虚,医者病者都急于速补取效,然适得其反。尤如花卉施肥,肥效过高不利花卉速生,退回来施淡肥,事半功倍,方能取效。其理无二致。有时把常理置之不论,一味地追述高效速效,结果可想而之。
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陈瑞春伤寒实践论》,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伤寒实践论》是我国著名伤寒学家陈瑞春的的代表作之一,是《陈瑞春论伤寒》的姊妹篇,着重收录了陈老50余年临床实践《伤寒论》的经验、心得和体悟。全书突出一个“实”字,没有空谈,非常难得,足资借鉴。
上篇“经方实践”,将临床所用经方,以及有一定心得的方药整理归纳,先讲对伤寒方的全面认识,并赋予其新意;后记录每一方的应用,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伤寒论》,是陈老读《伤寒》、用《伤寒》的些许发挥。 中篇“医案实录”,是陈老临床原始医案的真实记录,案中采用的方药,以《伤寒》方为主,也有不少时方。病种甚多,疗效较为确切,没有空谈和不实,足兹临证参考。 下篇“医话实说”,是随笔,但不重文采,只是实话实说。旨在把陈老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事一议地勾画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篇“学术实见”,是陈老对几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所做的探讨,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瑞春(1936-2008),生前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40 余年,长于内科心、肝、胆病,妇、儿科疑难病的治疗,擅用经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伤寒实践论》《陈瑞春论伤寒》。带教、指导的研究生皆以“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为研究专题。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作者:陈瑞春,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老中医告诉你,中医该怎么学(推荐书目从中医启蒙开始)
● 小儿“纯阳”之体到底如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