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你,经方的第一张方
:本文作者杨大华老师长年沉潜于基层临床研习经方、实践经方,具有良好中西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小编将杨老师总结出的桂枝汤三联征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读后对经方的第一张方子——桂枝汤有别样的领悟。
《三湘医粹》载胡佐良先生“自病偶得”一文。文章说,1956 年仲夏,湖南衡阳市“流感”广泛流行,其证见风热者十之七八,适时给予桑菊饮、银翘散二三剂即愈;部分证见风寒者,则以荆防败毒散、杏苏饮加减治之。
当时作者所患为风热证,某医师处以桑菊饮,服药三剂,其证有增无减,虽酷暑炎蒸犹恶风鼻塞,若将衬衫领袖扣妥,片刻即发热,遍身濈然汗出,解衣则又恶风,如是一周未愈。后用桂枝汤原方二剂服之,效如桴鼓。
这篇医话生动地描述了经典桂枝汤证的特征——发热、汗出、恶风三联征。“发热、汗出、恶风”三者往往是依次出现,并构成循环,即发热→汗出→解衣掀被以散热→体温下降→恶风→增加衣被→再次发热。
桂枝汤就是为打破这个循环而设。之所以出现这个循环,患者体内应该有导致其周而复始的介质。这种介质,古人谓之“风”。我们注意到医话里除了“三联征”之外,病人还有鼻塞症状。鼻塞是鼻黏膜血管扩张所致,那么,病人体内有可能存在引起体表血管(包括皮肤血管)扩张的介质。体表血管扩张导致病人有发热或发热感觉。
桂枝汤打破这个循环有可能是干扰介质发挥作用。桂枝汤含桂枝和生姜,其“辛温”性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扩张体表血管;服用热稀粥又能增加人体的热量,共同促进人体发汗。有可能在发汗的过程中将体内这些介质消耗掉,或者阻断介质产生途径,以达到“祛风”目的。医话中谈到发病的季节——仲夏,这是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经方实验录》中记载的桂枝汤数则医案,大部分都是在夏天发病。因为外界气温高,人体发热后体温与外界温差小,所以出汗后恶寒的表现不明显,从而表现为恶风较多。也就是说,桂枝汤证更容易出现在夏天。
桂枝汤是经方第一张方,也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方。以桂枝汤为底方派生的方子很多,用于虚劳病者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小建中汤,由此折射出桂枝汤“补虚”的本质。这对扩大桂枝汤的使用范围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果超越“中风”层面,以更大的视角来看,桂枝汤何尝不是一张体力恢复剂?又何尝不是血液循环的促进剂?对于那些体质虚弱代谢低下的人群,诸如高龄老人、妇人产后、复感儿、重病的恢复期、手术后、放疗化疗后以及屡屡被用清热泻火药所误治的病人,桂枝汤有更多的使用机会。
本文摘自《十年一觉经方梦》。
给大家推荐《十年一觉经方梦》,点击或扫码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了围绕经方写作的集子。记录了作者对经方的所思所行,还有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涵盖了经方医学的理论及实践,涉及学习经方的个人理念,对若干经方的深入探讨,对经方常用药物的认识及个人临证治验。作者跳出传统中医的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经方。对于经方的研习来说,或许提供一些别样思路。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十年一觉经方梦》,作者:杨大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这些名医到底是怎么学的??!!
● 如何让中药到达病位,指哪打哪!
END
戳“”一起来充电吧!
我怎么这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