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失验别灰心,医术精进正此时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吴瑭)在其著作《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进与病谋,谋的是治效,诊病时,察舌按脉,绞尽脑汁与疾病周旋,可谓寸效必争;诊之余,退与心谋,谋的是医术的精进,是自我反省、总结的时候,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
我们能读到的医案中,验案的记载占了绝大多数,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喜闻乐见的,初学之时总想从验案中汲取方法,帮助我们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但其实,对失治、误治、治疗无效医案的反思,才是“退与心谋”最有价值的地方。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能否在失验反思中得到进步,除了考校医者专业知识外,还考验当事人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这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得失的前提。此外,还要有正视失误的态度,以及否定自己,重新审视,乃至推翻旧有认识的勇气。
中医学从来就不回避误诊、误治,我们奉为圭臬的《伤寒论》,徐灵胎就认为“ 实救误之书也”。
《伤寒论》398条原文,有120条谈误治。太阳病篇有条文178条,论及误治的条文有89条(50%),其中有列出处方的误治条文66条(37%)。太阳病篇有处方72首,误治处方51首(71%)。
清代医家周学海说:“宋后医书,唯案好看。”
好的医案除了记录疾病的治疗经过,还应该反映医者的思考过程,何处是辨证眼目,何处是诊治切入点,如何思考和处理复杂的病机,如何总结方药得失等。
中医学讲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个体治疗,不可否认,统计学方法是研究病案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中医病案更大的意义不在统计学上,而在开拓眼界,启迪思维,举一反三,授人以渔。从这个角度看,误案、败案、无效案,在这方面的价值不亚于验案。
以上内容,多摘自《医门初窥2》,这本书接近一半篇幅记载了作者失验的医案,希望大家能以他山顽石,攻一攻自己的璞玉。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 “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 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 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点,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
作者简介 曹毅,男,1978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2012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2016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胃胀打嗝,治在升补
● 一位纯中医的临证语录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