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上医医人,下医医病,差距在哪?

上医医人,下医医病,差距在哪?
中医的首务,不是治病,而是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对此,有的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有的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有的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些论断都指明了,中医防治的焦点,不是病,而是人。

以病为本的医学,注意焦点在病,把病与人分割开来,把病从人身上分离出来,孤立地研究和处理病,把病视为与人无关的病理现象,把人视为生病的 “土壤” 或 “载体”,所治的是存在于土壤或载体上的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 “从0开始” 研究病,研究其发生和发展,就一定会认清,病变的本质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首先是所谓的 “土壤” 或 “载体” 发生异常,然后才由异常化的土壤或载体产生疾病,因此,防治必须从调理土壤和载体开始,就是中医强调的“医人”,医生病之人。所谓 “ 医人”,就是调理人,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其义大者有二:首先是养生,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其次是调理生病之人,病由人生,病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故治疗之本是要调理生病之人,将其失常的生命运动调正, 以消其病。中医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所达水平世界唯一。早有《庄子》 之论:“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后有《荀子》曰:“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而至《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养生之道,其理至高至深,可谓医人之大道。其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养生不仅是治未病,它比治未病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要求。其注意的焦点不在疾病,而在健康;不是防病,而是提高健康水平;不是避免疾病的痛苦,而是尽享健康之福;特别是,力求把健康之福增进到自然可能的最高水平。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道法自然”,主要方法不是用药,而是要知道循道,据以调理生活方式,排除不利或有害于生命运动的行为,自觉地按生命的自然之道生活。这是中医特有的内容,它超出了医疗范畴,专于管理和增进健康,是一门健康医学。
《内经》对养生有系统的专门论述,指明人的生命之本在天地,养生要立于天地之根,秉于天地之气,应于天地之运。循此道养生者,可分别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水平。真人者,“提掣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 调千四时……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总之,中医的核心,在于医人。人是疾病发生和发展之本, 也是疾病防治之本, 调养人是中医防治疾病之首务。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学原理探究》,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提出和讨论了中医为何复兴、复兴什么、复兴成为什么的问题。本书观点认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四大奇迹,20世纪的三大实践(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国际化)撬动了中医的复兴。中医复兴的关键,在于基本原理。

作者分多角度、多方面,着重探究了中医的系统思维原理、以人为本原理、超解剖原理、辨证论治原理、生态调理原理、中药方剂原理、阴阳原理等,这些原理将复兴为新世纪新千年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本书适合中医学工作者、现代医学工作者,以及关心中医和医学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祝世讷,男,1940年12月生,山东省青州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兼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多学科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学会中医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END版权声

本文摘自《中医学原理探究》,作者祝世讷,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子宫内膜异位症,从阳证、热证、实证论治● 急性发热,我用老中医的方子,2剂见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