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杂病心不杂,和法合用功效佳
如何认识杂病
古代医籍中的论述
——
什么是杂病?对于这个问题,难以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杂病这个概念,据目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灵枢杂病》中,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为杂病。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即《金匮要略》。这里的杂病泛指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还有一种观点,将疑难病症统称之为杂病。
杂病的治疗颇为棘手。因为杂病病因较为复杂,基本病机多是由于机体失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情志失和等导致杂病的基本特点是时间久、病情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因此单纯用开吐、下、温、清、消、补已不能适应杂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的变化。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医学大家,重庆市名中医曾定伦教授,便是潜心研究杂病的专家,他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呢?
现代医家的认识
——
在曾老个人的学术观点里,杂病应指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病机复杂、病程较久、治疗困难的一类病症,即使是外感疾病,如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等,经过失治误治,成为坏证、变证,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脏腑、营卫、气血、经络,外感疾病也就变成内伤杂病了,这时治疗,就须遵循治疗杂病的规律去进行了。
曾老认为,和法是运用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情志失和的方法,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治疗疾病,因此应对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的杂病,唯有和法方能胜任。
首先确定和法是治疗杂病总的大法,临床再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调和阴阳法、表里双解法、寒热共用法、扶正祛邪法、调理气血法、疏通经络法、调理脏腑法、疏肝理气法等等。杂病治疗往往需要两法合用、三法合用,甚至更多法合用,很少单独用一法施治,数法合用是常事。
杂病治疗的用药特点也有所不同,或寒热共用,或数脏并调,或奇正并用,或攻补兼施,药味往往较多,剂量较大,总之是一个“杂”字,这和杂病本身病情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受损是相关联的,和现代医学针对复杂疾病实施多靶点治疗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本文来源《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以下是广告时间……
推荐好书——《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扫码下单)
内容介绍
该书对曾定伦数十年诊治内科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老师真实医案的记载、总结和追访,突出其疗效显著,见解独到,发人深思,启人医绪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思辨方法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素养,扩大中医辨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重庆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跟随曾定伦老师临床以来,将老师经典医案、学术经验总结,文章在多个国家级中医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受《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邀请开辟专栏介绍曾定伦老师临床经验,影响广泛,深受好评。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 《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附子养荣汤,如何治腹胀
● 玩转时方、经方,擅长内治、外治,“称霸”孟河之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