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的破“俗”之见

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的破“俗”之见

从来高妙之道,必大远于俗情,而庸俗之谈,最有害于正道,凡事类然,惟医尤甚。夫医之为道,动关死生,尤不可狃于习俗,而不为之正其失,辨其非也。 ——吴天士

俗说我是火体,不可用补。

此说误命最多。只闻风鉴家分金、木、水、火、土之形,未闻服药者分金、木、水、火、土之体。

况又未闻有金体、木体、水体、土体,何得独有火体?人之脏腑各分配阴阳、五行,又安有专以火为体者?

其故由于病人偶为庸医所误,于不当用参之病,偏妄用参二三分,再或他药又复不对证,服之不安,而病人遂独归咎于参。医人又欲自掩其误用之失,因证之曰:原来尔是火体,用不得参。病人遂梦寐志之,毕世戒之,虽至大虚大寒危迫之际,犹曰我是火体,切不可用补。庸医深信为然,遂束手不敢用补,坐视其死而不为救。

“火体”二字之害,可胜言哉!余尝亲见许多病重命危之人,自执火体,坚不用参,余力为辟之,投以重剂参、附得以回生者,不知几几。愿病人、医人细审其理,勿泥俗说,自误误人也。
俗说用补药要关住贼邪在内。

此一语最易动人,最易害人,如新伤食滞、伤寒阳证、传经热邪、时令邪疟、结热下痢、头痛发热、表邪方炽,如此等证自无用补之理,亦必无妄补之人,何待有关住贼邪之议。

彼所议者,不在此种实邪之证,而在阴盛阳衰,正虚邪凑,断当用补,断当急补,而不可游移延缓者也。
如伤寒阴证、阴寒下痢,及寒疟、三阴疟、夹阴痢疾、脾虚成臌、脏寒胀满、吐泻欲脱等证,俱宜以温补为主。
正气旺,邪气自除,阳气回,阴邪自退,皆当急补,惟恐补之不早,稍一迟延,邪炽正衰,阴凝阳灭,命即危殆。

乃亦以关住贼邪为词,戒勿用补,眩惑病人,使坚信拒补,以致倾命。如此俗说,真是贼邪,如前种种俗说,俱是贼邪,愿医家同以慧剑斩之。按

“庸俗之谈,最有害于正道,凡事类然,惟医尤甚。夫医之为道,动关死生,尤不可狙于习俗而不为之正其失,辨其非也。”“悯时医之愤愤,而病人之多为所误也。”故对16种常见之流俗时弊和错误倾向,予以批驳。

通篇破字当头,破中有立,观点鲜明,语言犀利,颇多警世之义。约略说来,可以归纳为下列五类。
一、破除“万病皆生于火”之说,包括“俗说我是火体,毫不可用补”等条文。

二、破除“附子有毒不可用”之说,包括“夏月忌用桂、附辛热等药”“桂、附灼阴不可用”等项,彰显其擅用附子之风格。

三、破除虚不可补之说,包括“病虽虚却补不得”“后生家不虚,不可补”“清补兼施”“用补药要关住贼邪在内”“痛无补法”等条款。

四、破除对人参的误解,包括“人有生来服不得参者”“产后服不得参”“吐血服不得参”等项。

五、破除用药崇尚清轻的习俗,包括“用药宜轻浮,便于解手”“用药稳妥,某病服药相安”“治重病,先须用药探之,方为小胆细心”等条款。
这些是吴天士学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玩味。

本文节选自《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第六本。本着“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原则,对清初扶阳名医、澄塘“吴氏三杰”之一吴天士的学术特色、理论建树、证治经验、医道卓识等予以深入探讨,突出其在扶阳方面,尤其是擅用附子的经验。在阐释学术理论时,注重选取相关案例加以证明,理论结合临床,所录验案多为疑难痼疾,予人启迪。吴氏以儒治医,善于思辨,独创许多新见,所发关于医家操守、道德、医道等方面的医论充满真知灼见,是其一抹独特的亮色。全书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本书有助火神派的传承和发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适合中医界人士和中医爱好者阅读,中医院校的学生尤其会从中受到诸多启迪和教益。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娄绍昆:单凭脉诊病不靠谱

● 名同实异——名称相似而功用不同药物的比较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