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夏桂成亲述:我的读书治学之路
点击箭头处“”,哦!!
国医大师亲述
我的读书治学之路
夏桂成
潜心研究古籍资料是夯实中医基本知识的基础,为进而能够在临床灵活实践提供重要保障。而运用恰当的读书方法能够让自己事半功倍。常言道,医学这个专业,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读书,不学习,譬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即使八十几岁的年龄,也告诫自己每日读书,日有新知,知新不忘温故,临证不忘思考,每周需要去书店翻阅新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本人回顾自己多年的临床生涯,发现每个阶段的读书都有不同的心得,现将本人读书以及治学的经历做一叙述,希望能对后来学习中医的学生有所裨益。
01
1955年
考进江苏省进修学校
1955年,本人考进江苏省进修学校,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时值全国解放,百废待兴,中医事业亦不例外。因为我早年经历过传统“师带徒”模式,又有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所以此次考到南京,对于自己的知识寻求定位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评价的,这就是不断博览群书,夯实基础,将以前师带徒和临证过程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进行梳理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这一时期学习的主要书目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书籍。
当时,中医进修学校的藏书比较丰富,所以遨游在经典医籍的海洋中实在是人生的享受,许多书籍都是这一阶段看到,日后加以研究的,甚至一些珍本善本,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一些经典的范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名医汇集,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求教,博采众长,医术益精。回想起来,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是我一生中学习得到最大收获的地方,因为来学习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都是当地的名医,他们不拘年龄,却各抒己见,带来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观点,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一届进修班有四个班级,班级之间互相授课,称之为交替教学。既然交替上课,学生需要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整理观点并到课堂上讲解,这些锻炼了我的自学归纳的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做学问的功力。当时,为了将一些问题讲透彻,我经常旁征博引,加以推敲研究,从中寻找出最有利的素材,客观上扩充了知识储备。
这一时期,我还参加了《中医护病学》的编写工作,主要撰写总论部分以及《诸病源候论》的部分校释工作。交替教学时除了中医基础理论,用心最多的当属方剂学,这为后来编写《实用中医妇科方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许多方剂的沿革、运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颇有心得。当时的方剂教研组主任彭怀仁,也就是日后南京中医药大学名著《方剂大辞典》的主编,也曾向我发出邀请毕业后留校入方剂教学组任教,后来我进入了江苏省中医院,专心于临床发展,但是对于方剂学的热情是始终不断的。
02
除了经典著作的精细研读,
散见的医学著作我不少都能通读
除了经典著作的精细研读外,对于许多散见的医学著作,我不少都能通读,比如《李翁医记》《柳选四家医案》以及《竹林寺女科》诸版本比较等等。
我记得在《余昕鸿医案》中治疗老年阴痒的一段话,云:“余在业师贾兰泉先生处见师治一妪,年约50余,阴痒半载,服黑归脾汤大剂三十余剂而愈。余不甚解,问之,师曰:‘治病……皆有祖父之遗法也。’道光时,吾族中某太太,年近六旬,阴痒数月……每以利湿清热之剂,或以炙肝片夹之,其痒更甚,彻夜不寐,后延孟河北乡贾先生,即以党参四两,桂圆肉四两,煎浓汁,分申、戌、子时服尽,即能酣寐,至明日日晡时醒,其病霍然。众问故?贾先生曰:‘高年血燥生风,诸公用利湿之品,利去一分湿,即伤其一分阴,湿愈利血愈虚,血愈虚而风愈甚,其痒岂能止息?!治法无奇,唯养血而已。’”这段话奠定了我对于老年性疾病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其后每每遇到老年性妇科疾病我都对这段话记忆犹新,临证辨证的同时,不要忘记老年女性阴分亏耗、脾胃薄弱的生理特点,不主张过分利湿。
03
一九五六年,
进入了江苏省中医院,并被安排在妇科
一九五六年,本人以优等生的身份进入了江苏省中医院,并且戏剧性地被安排在了妇科,这是一个以前很少涉及的领域,我的入门老师江阴夏奕钧是内科名家,虽然学习过程中对于中医妇科有所了解,但是却很不系统。此时此刻,需要对中医妇科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才能胜任工作。首先我跟师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名老黄鹤秋主任抄方一年多,对中医妇科学有了一些实际性的了解。工作没有几年,我就参加了教学工作,因为当时的老中医没有教学的经验,系统性不强,他们也更愿意在门诊工作,于是教学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通过对临床的学习和了解,认为还得从源头上来学习中医妇科学,于是我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医宗金鉴》中有关妇科的内容仔细梳理学习了一番,通过临床的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情况下,使得理论和临床不断提升。然而,通过越来越深入的教学工作的推进,我发现,现有的教学材料不足以全面科学地诠释中医妇科学的系统,迫切需要编写一本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于是,我通过自己对中医妇科学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尝试着编写了一部教材,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也激发了我坚定地将教学工作做好的信心。
通过临床教学的实践,我越发感受到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大有可为,因为许多问题,古人似乎尚没有完全解释得透彻,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研究。这一阶段,我将中医学典籍妇科相关内容仔细梳理,但是现在看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还要算《景岳全书》和《傅青主女科》,其中,《傅青主女科》尤甚。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加上对《景岳全书》中肾阴阳调节的阐述,让我明白了阴阳二字的真谛所在,而《傅青主女科》对于肾阴阳结合心的调节、扶正解郁的思想更加让我觉得贴近临床,贴近女性的生理病理。这两本书对于我学术理论的构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我对其中的许多观点进行深入推敲理解,进而为自己所用,更能够娴熟运用于临床中去。
03
九十年代,
编写了一部方剂学著作《实用妇科方剂学》
前面亦曾提及,在南京中医学院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曾经有一年时间参加过方剂学的教学工作,并且差点就进入方剂教研室工作。日后本人虽然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但是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方剂的研究。九十年代,我就编写了一部方剂学著作《实用妇科方剂学》。这本著作是我熟读历代方剂学的心得精华凝练,阅读了各种医学方剂著作中的妇科部分,将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剂,按照阴、阳、血、气、通利、外用等性能进行分类,选取了200例方剂,逐一按照方源、组成、服法、功效、主治、禁忌、方解、运用、按语等分析,体现了我对方剂和中药的理解,同样,各类方剂列在一起,更加方便我对比它们的异同,治疗选方更加得心应手起来。
善于对比同类方剂的异同,从而准确总结出方剂运用规律,是我对于方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对妇科方剂著作《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对于《妇人大全良方》中10首胶艾汤化裁进行分析,对《妇人规》中补阴、补阳、滋阴健脾类方进行细致比较;对《傅青主女科》中补阴、补阳、解郁方剂进行研析,仔细分析细微区别,揣摩医家组方思路,从而针对临床,结合辨证,尽可能做到组方正确,用药精当。我觉得,对于方剂中药的熟练把握,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法宝。通过对这些经典方剂中药著作的分析,提炼、总结、化裁,我终于形成了自己具有个人调周特色的方剂组群,创制了一系列新的方剂,这些方剂大多数都是从古方化裁而来,但是又能够契合现代临床。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谈勇。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