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医案】朱镇华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经验

【医案】朱镇华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经验

朱镇华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朱教授在临床中提倡研习经典,习古而不拘泥于古,注重中医药及经方的灵活运用。笔者有幸门诊跟诊2年,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脾虚证慢喉痹、鼻渊、耳胀耳闭经典病案3则总结如下,以飨同道。一病因病机
朱镇华教授认为,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多发病慢性疾病中皆可见脾虚证。其病因病机大体是肺脾气虚,无力托邪,湿邪阻滞而为病,在五行中肺属金,脾属土,两者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母病及子”,脾气虚则肺气亦虚,“子盗母气”,肺病日久脾亦受损。朱教授根据五行相生理论和脏腑学说,灵活应用“培土生金法”,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鼻与肺、脾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关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所以临床上治疗鼻疾,可用培土生金,肺脾同治之法;又如咽喉与肺脾关系密切,咽喉“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之流通”。《普济方咽喉门》:“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气也”“喉咽干燥,病在土脾”“肺上通咽喉”,咽喉虽为肺系,但咽喉疾病与脾胃不可分开。
二辨证论治
“肺虚则津亏,金充则水至”,故补脾气和养肺阴以培土生金。培土生金之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临床上随症加减,以健脾益肺,散邪通窍治疗此类疾病。方中君药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臣药山药加强健脾之力,薏苡仁、白扁豆佐助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佐药木香行气醒脾和胃,桔梗宣肺利气兼载药上行,以利肺气;甘草作为使药以健脾和中,调和诸药。鼻渊、耳胀耳闭湿阻鼻窍、耳窍者,加石菖蒲化浊开窍;慢喉瘖声嘶重者,加蝉蜕、木蝴蝶开音,此乃取类比象之灵活应用;小儿患病,食滞纳呆、腹胀腹痛便溏多见,酌情加鸡内金、木香等消食行气之药。朱教授临证应用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标本同治,治本重在健脾、脾肺同治共调,治标重在祛湿,兼开音、通窍、散邪。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对各种免疫因素可产生调节作用,可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培土生金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黏膜水肿[1]。
三验案举隅慢喉瘖
患者,男,49岁。2016年5月10日初诊。因“反复间断声嘶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伴咳嗽、咳白痰,量多,每因劳累多语、抽烟、饮酒后加重,曾诊断为“慢性喉炎”,间断服用阿莫西林、金嗓子含片等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声音嘶哑,讲话费力,不能持久,乏力,倦怠,咳嗽,咳白稀痰,纳食欠佳,腹胀,大便不成形,每日3~4次,小便可。电子喉镜:声带水肿、肥厚,表面有大量分泌物附着,运动尚可,闭合欠佳。提示诊断:双声带炎。舌苔白腻,脉滑。诊断:慢喉瘖。辨证:脾气虚弱,湿聚咽喉。治宜益气健脾,化浊开音。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山药10 g,白扁豆10 g,桔梗10 g,射干10 g,陈皮10 g,石菖蒲10 g,吴茱萸5 g,木蝴蝶10 g,甘草5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嘱患者禁辛辣食品,戒烟酒,注意用声方法,避免用声过度,治疗期间减少用声,甚至禁声。服药14剂后,声音嘶哑减轻,精神好转,偶有咳嗽,咳少量白痰,纳食稍改善,大便成形,腹胀明显改善。检查:声带水肿、肥厚程度较前减轻,运动尚可,闭合稍差。原方加浙贝母10 g,鸡内金10 g,木香10 g,以强化痰止咳之力,健脾行气消食之功,继服12剂,诸症消失。

按语:慢喉瘖类似现代医学的慢性喉炎,多因急性喉炎未及时治疗、长期嗜好烟酒、肥甘厚腻饮食、用嗓过度所致。本病病机为脾胃虚弱,咽喉失养,吞咽时有异物感,咽燥微痛,口干而不欲饮;脾胃气虚,水湿不运,聚而生痰,故咳嗽、痰多;又气虚,不足以鼓动声门,致声带松弛无力,闭合欠佳,说话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剧,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开音为主。本案患者长期嗜好烟酒、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之气,而脾气虚,咽喉失养,水湿上聚咽喉。故方中用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健脾益气;配以桔梗、射干、陈皮、石菖蒲、吴茱萸、木蝴蝶化湿利咽开音。诸药合用,脾得健运,气机升降协调,水湿消散,音开声宏。鼻 渊
患者,女,49岁。2016年10月11日初诊。反复鼻塞、流脓涕,伴前额头痛20年余。现症见:双侧鼻塞、脓涕不止、伴前额头痛,下午尤甚,晨起减轻,面色萎黄,食欲欠佳,困倦乏力,夜寐一般,二便尚可。查体:双侧鼻腔黏膜淡红,双下鼻甲肥大,双侧中鼻道可见大量黏性分泌物。舌淡胖,苔白,脉细弱。诊断:鼻渊。辨证:脾气虚弱,水湿上泛。治宜健脾利湿,益气通窍。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20 g,麦夫炒白术10 g,薏苡仁15 g,茯苓15 g,黄芪20 g,防风10 g,山药15 g,石菖蒲10 g,苍耳子5 g,辛夷5 g,炙甘草10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14剂后诸症明显改善,鼻塞较前缓解,鼻腔黏性分泌物较前减少,双侧鼻腔黏膜肿胀减轻。前方再服14剂,病愈如常。
按语:鼻渊之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本案患者为肺脾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之,上犯鼻窍,水湿停聚鼻窍所致。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祛湿;黄芪、防风助白术益气固表之功,增强卫外功能;辛夷、苍耳子祛邪通窍。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益气通窍之功。耳胀耳闭
患者,男,8岁。2017年5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双耳内胀闷闭塞感,耳痛,伴听力下降,自听增强,时有鼾眠,就诊于外院,口服头孢拉定颗粒,外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1周后,耳痛症状缓解,但仍感耳内闭塞,听力下降,偶有鼻塞,流黄稠涕,伴鼾眠,夜寐欠佳,纳食差,时有腹胀,无明显腹痛,大便稀,色黄,小便尚可。查体:双耳外耳道干洁,双耳鼓膜浑浊,标志尚清,鼓室内可见淡黄色积液,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双下鼻甲肥大。舌体稍胖,边缘有齿痕,舌质淡红,苔黄白相兼,脉滑。检查声阻抗检测提示:双耳“B”型曲线。纯音听阈测定提示:双耳传导性耳聋。诊断:耳胀耳闭病。辨证:脾虚运化失职,湿浊聚集耳窍。治宜健脾祛湿,散邪通窍。拟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10 g,山药10 g,炒白扁豆10 g,茯苓15 g,白术10 g,炒苍耳子5 g,射干5 g,桔梗10 g,黄芩片8 g,炒栀子5 g,石菖蒲5 g,盐吴茱萸2 g,甘草5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用药12剂后症状明显好转,耳内闭塞感基本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鼻塞流涕、鼾眠症状较前改善,但仍纳食欠佳,夜寐欠佳。查体:双耳鼓膜完整,标准清晰,鼓室内无积液。前方去黄芩、栀子,加鸡内金5 g,木香10 g,行气健脾消食,继服10剂痊愈。
按语:脾虚生湿,清阳不升,湿浊邪毒停聚耳窍导致耳闭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出上窍”。即耳窍若得清气濡养,则耳聪目明;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则耳的生理功能异常。本案患者曾反复行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朱师认为治疗耳胀耳闭不能只局限于耳部,不能只顾其标而忘其本,而应从局部及整体同时治疗。临证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随证加味,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山药以健脾祛湿,配伍黄芩、栀子、吴茱萸、石菖蒲、苍耳子,以清郁热散邪通窍。诸药合用,脾得健运,水湿消散,窍道通畅,标本并治,相辅相成,故能收效显著。四体 会
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病程长,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朱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并灵活化裁经方参苓白术散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脾虚是此类疾病发生的关键,基于“治病必求于本”“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原则,但凡证见脾虚证者,皆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培土生金,使脾气健运,脾肺同调。名老中医干祖望曾云:“濡润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水,却不知泥土过粘,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2]。临证通过肺脾同治,并随症加减,使中气得充,运化正常,水谷精微生化有源,上奉以养耳、鼻、咽、喉诸窍,则耳内闷胀闭塞、鼻塞、音哑、咽部不适诸症渐可消失。

参考文献
[1] 梁承志,黄彦.“参苓白术散”的慢性鼻窦炎术后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109-110.
[2] 干祖望.干祖望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4-233.

(收稿日期:2018-02-09 编辑:蒋凯彪)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APP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黄蔚, 朱镇华. 朱镇华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经验[J]. , 2019, 25(02):137-13.作者:黄蔚, 朱镇华改编自:朱镇华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经验文字编辑:蒋凯彪



A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主办。2005年初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正式进入“国家队”。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次授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至今已连续12年进入国家核心期刊序列。行业影响力在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本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网上独家出版合同,本刊发行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订阅用户共计3374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