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生活处处有浊毒,致病特点大揭秘

生活处处有浊毒,致病特点大揭秘

一百多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革,“浊毒”物质充斥全球每个角落以及人的机体之中,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对人体造成损害。

李佃贵老师深耕临床50余年,从近20000份门诊病历中,结合现代生活饮食结构改变、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态环境污染等现代因素对人体影响的特点凝练提出“浊毒理论”。它不仅是名词的创新,而且具有丰富和特定的内涵,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浊毒理论依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分别称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更深刻、直接地揭示疾病的病因和疾病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代病因学接轨,深入了解浊毒病邪的致病规律,将传统中医学的预防原则和现代预防医学的具体措施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指导中医临床。

今日分享浊毒致病的特点。

1

浊毒黏滞,病程缠绵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所谓黏滞是指浊毒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即浊病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浊性黏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浊热邪所引起的外
感热病。由于浊毒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其他如湿疹、着痹等,亦因其浊而不易速愈。

浊毒之邪积聚体内,相互为用,日久必凝结气血,燔灼津液,致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病期冗长,病久入血入络,可致瘀血出血。许筱颖等认为:浊性黏滞,易结滞脉络,阻塞气机,缠绵耗气;毒邪性烈善变,易化热耗伤阴精,壅腐气血。“毒”之形成,与“浊”有密切的关系。若浊毒日久不解,深伏于内,耗劫脏腑经络之气血,而呈现虚实夹杂之证,在临床表现为缠绵难愈,变化多端。

2

滞脾碍胃,阻滞气机

浊为阴邪,其性黏滞,最易困阻脾之清阳,阻塞气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机升降失常。如《灵枢小针解》云:“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人体之气机升降,权衡在于中气。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气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在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若湿邪阻中,脾胃受病,气机升降之枢纽失常。脾为浊困,湿浊内聚,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脾阳不振,湿浊停聚而胸闷脘痞、纳
谷不香、不思饮食、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舌苔白腻润滑而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3

常相兼夹,耗气伤阴

浊毒为病,常与痰、湿、瘀、毒并存。浊毒较之湿邪,更为黏腻滞涩,重浊稠厚,因此,病势更为缠绵难愈,久久不能尽除。较之痰邪,浊毒变化多端,可侵及全身多个脏腑、四肢百骸,又会随体质及环境因素寒化、热化,从而出现种种变证。浊毒的存在可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相兼为病,加重病情。浊毒困扰清阳、阻滞气机,可导致津液停聚,加重痰浊;浊毒胶结,阻碍气血运行,更可加重气血瘀滞。浊毒伤人正气,蕴结成毒,或化热生毒,则耗血动血,败坏脏腑。四者相兼,元气日衰,则病归难治。

4

阴阳相并,浊毒害清

浊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浊为阴邪,易阻气机,易损阳气。“湿胜则阳微”,由湿浊之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浊毒可从小便而去,湿浊去则阳气自通。浊毒为阴邪郁久化热生毒,兼具湿热毒性,此时多见湿热结聚、毒性昭彰之特点。故此,浊毒为阴邪、阳邪相并,正如湿与热相并,如油入面,而浊毒为湿热之甚,阴阳更难分离,驱散消解更加困难。

湿浊之邪害人,阻遏清阳,蒙蔽神明、心窍、头部孔窍,出现头昏目眩,神昏谵语,甚或失聪。所以叶天士《温热论》有“浊毒害清”之说。《格致余论》云:“湿者土浊之气……湿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慢性肾衰竭合并尿毒症脑病、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都具有浊毒胶塞黏滞,蒙蔽清窍,神明失守的特点。

5

易积成形,蕴久生变

浊毒之邪重浊、黏滞,易损脏腑,腐血肉,生恶疮癌肿。浊毒之邪表现有气味秽臭,或腥臭如败卵;肌肉组织多有腐烂,或易生赘疣;头昏蒙,甚则意识不清,身痛不可名状;骨蒸、恶寒、微热、自汗或盗汗,大便水样如注,或溏浊、黏滞不爽,或吐、呕或便冻血如烂肉样,或流腐汁黄水;妇女黄白带下,外阴瘙痒,或刺痛、出浊水物等。如浊毒犯肾,开阖失司,可见通身
浮肿,二便俱闭。浊毒日久不去,肾脏持续损害可致肾衰竭。

王永炎强调毒邪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出中风后常有瘀毒、痰毒、热毒互结,破坏形体,损伤脑络。周仲瑛认为乙肝慢性期,症状相对隐伏,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瘀毒”为其主要的病理环节,解毒化瘀为其基本治疗大法。我们所谈的浊毒要与一般的湿热之邪区别开来。这里的浊毒之邪是在原有病邪的基础
上化生而又保留了原有病邪的特点,虽然与湿邪、热邪、瘀血等有联系,但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浊毒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病久不去,容易生变。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胃部,导致胃部细胞、组织的浊化,即病理损害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紊乱,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浊毒黏滞
致使胃络瘀滞,气不布津、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久不愈,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可见,浊毒之邪黏滞不解,盘踞成积是慢性胃炎病程长、反复难愈的关键所在;亦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形成的“启动因子”。慢性胃炎,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伴异型增生,到癌变的过程,就是浊毒内蕴,日久生变的过程。

本文摘自《慢性胃炎浊毒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慢性胃炎浊毒论》,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创“浊毒理论”,并运用化浊解毒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现状。本书就浊毒理论在慢性胃炎的诊治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作者简介

李佃贵,中医浊毒学说创始人。河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医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省管优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卫计委科技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医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特邀专家。从事脾胃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首创中医浊毒学说,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等脾胃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防治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慢性胃炎浊毒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浊毒体质易患多种慢性疾病,这种体质有哪些表现?
● 国医大师慢性胃炎浊毒论,这些症状你有吗?文末附推荐方药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