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失闻香臭称鼻齆(wèng),百剂汤药尽全功

失闻香臭称鼻齆(wng),百剂汤药尽全功

小编自己就有慢性鼻病,嗅觉不甚灵敏,之前一直以为是慢性鼻炎、鼻窦炎一类的疾病,中医称“鼻渊”“鼻鼽”之类。近日看到一则医案,原来嗅觉失灵的中医病名称鼻齆(wng),医案中这个病人比小编可严重多了,缠绵30余年,百剂中药完全治愈,不可谓不神奇。

高某,女,53 岁,退休职工。2009 年 11 月 18 日初诊。鼻塞浊涕满溢,非咯不出。鼻音浓重,语音不畅。终日经口呼吸,失闻香臭。辗转 30 余年,近 10 年加重。常伴齿缝渗血,尤以夜间为著。口唇焦色紫黯,面晦暗,身畏寒。入冬即易冻伤手足,稍食凉品则脘中冰冷。大便干,数日一行。舌黯红、尖边殷红、少津无苔。脉右细,左弱、两尺微。

辨其脉、症当属阳衰寒凝,观其舌尖边殷红、少津,无苔,虽是阴津枯少,但不得以热论。遂拟方温中兴阳以驱阴寒之积,附子理中加味。

处方:干姜20g,甘草15g,党参20g,桂枝15g,川附子(久煎)30g,肉桂(后入)10g,砂仁5g, 白芍15g。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空心服。

2009 年 11 月 23 日:上方 4 剂显效,去白芍增生姜 20g,以强化温通宣阳之力。

2009 年 12 月 11 日:上方进服至 12 剂时,鼻腔排出黯紫血条两枚,齿龈渗血大为减少。鼻孔遇热则能通气,口唇亦见黯红,食增且美。舌黯红、津中,少苔。脉右细弦,左弱,两尺弱著。上方继服 6 剂,加三七粉5g 冲服,以增温通鼻络之力。

2010 年 1 月 4 日:诸症大好,口唇显淡红,面已润泽,鼻可闻香臭。舌淡红、边略黯红、津中,少白苔。脉右细弦,尺细,左尺弱。依照原方进退。

处方:桂枝20g,党参20g,甘草15g,干姜20g,肉桂(后入)10g,生姜20g,川附子(久煎)30g,砂仁10g,姜半夏20g。煎服法同上。

2010 年 2 月 23 日:近日鼻孔又排出数枚黯紫血条,天气虽冷鼻气亦通畅。药进已 60 余剂,病愈指日可待。上方去半夏加白芍 20g,疏郁滞通血痹。间或加入山萸肉 20g,补肝肾而敛阳。

2010 年 4 月 14 日来云:病已愈矣。为巩固疗效,前方进退,嘱间日服之,10 余剂告愈。

按:该患服药盈百剂,温中兴阳不离其纲,终以得愈。然而,舌尖边殷红、少津无苔,似与姜、附之辛温燥热有悖。须知,阳气虚衰,阴寒凝积,既可使鼻络痹阻,又可迫使津液无力上承运布,故见鼻塞、唇焦、舌红无苔。随着姜、附剂的进入,而舌象亦见改善。古人谓“附子致津液”诚不虚言。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轩园医耘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医案部分160余案,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常见病、疑难病及奇病怪症。作者尚六经辨证,本经方论治,医方部分选“经方”54首、“时方”16首。以相类方剂组列,按方义思考、方证要点等栏目予以探讨,又以相类方剂作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赵学道,山东省海阳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0余篇:《从风寒表证探讨<伤寒论>病“发于阳,发于阴”之秘》(临床中医杂志)《五脏关系浅说》(山东医药)《辨证知要浅识》(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以<伤寒论>“腐秽当去”论治顽固性泄泻》(中医药信息杂志)《五苓散证治验》(实用中医药杂志)《五更泻临床证型浅识》(实用中医药杂志)《杂病汗法治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74-1975年,担任海阳县中医培训班“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教师。2014-2016年,担任山东省中医药传承教育指导教师(县市级,第二批)。

编辑推荐

全书所载医案、医方分析均是作者临证四十年的心得体会,较有临床参考价值,行文朴实、简洁,内容精炼,可读性较强。医案部分160余案,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等科常见病、疑难病及奇病怪症。作者尚六经辨证,本经方论治,只为拓展“六经辨证”之视野,延伸经方临床之半径。医方部分选“经方”54首、“时方”16首。以相类方剂组列,按方义思考、方证要点等栏目予以探讨,又以相类方剂作比较分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轩园医耘录》,作者:赵学道,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今日方药剂量不能全然崇古之思考
● 同是咽痛,为何有人几易其方,有人一方痊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