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水气病与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水气病与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傅延龄,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医泰斗刘渡舟教授学术继承人。主编《伤寒论研究大词典》《张仲景医学全集》,编著第一套全面论述方药量效的方药用量研究三书(《中药临床处方用量控制》《方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等50多部学术著作。

先说五苓散,有几个知识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剂量。我们研究计算得出,一铢是0.575克,一两是24铢,即13.8克。猪苓用18铢,泽泻用17.25克,桂枝用的量比较少,用7克。
第二点,桂枝。桂枝“去皮”是除去表面的粗皮,不是把整个皮质部分去掉。古人观察到桂枝表面细薄的粗皮是没有药效的,所以把它去掉。
第三点,白饮,即米汤。用米汤把药调成糊状,容易服药,如果单纯用水服药,药是散剂,水的黏稠度较小,不容易将药末吃进去,所以要用白饮调服。
第四点,方寸匕。方寸匕就是一个药勺,正方形,边长一寸,所以叫作方寸匕,一寸是2.31厘米,比现在通用的勺小一点。用它量取植物的粉末,一勺6~8克。
五苓散能化气行水,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利水,桂枝辛温,用来化气。有人说,五苓散证在《伤寒论》里描述有发热,说明可能有表邪,所以桂枝兼有解表的作用。这解释我不太同意,这药方里桂枝用的是半两,力量不足。

讲五苓散的条文,《伤寒论》有8条,《金匮要略》有3条。这说明五苓散是一个重要的方剂,还说明五苓散治疗的病证范围比较广。
很多人认为五苓散治疗下焦蓄水,书本里写“膀胱蓄水”,词义像西医的尿潴留,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不是膀胱蓄水,而是下焦蓄水。五苓散只是一个治疗下焦蓄水的药方吗?不是。那张仲景用五苓散治疗哪些病证呢?他用来治疗以下五种病。
第一种是下焦蓄水。这个水是在下焦,如果说膀胱会引起歧义。由于水饮停蓄,病人会出现小肚子满、小便不利、口渴、脉浮滑等,这是张仲景讲的一种病机。
第二种是心下痞,即老百姓说的胃胀,上腹部胀满。张仲景有很多方子来治疗心下,最常用的是泻心汤类方。但有些痞不是寒热错杂导致的,而是水饮导致的。水停在胃体,所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也可治疗这种病证,症状可见心下痞。茯苓甘草汤所治疗的水停在胃腔,组成关键是生姜,一定要用大剂量生姜,才能很好地把胃腔里的水饮去掉。如果水不是停在胃腔里,而是停在胃壁、胃黏膜、胃的肌肉里,病人也会感觉心下痞,但生姜无法去除,就要用五苓散。这是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区别。我认为,也许生姜能缓解幽门的痉挛,或消除幽门的水肿,或促进胃黏膜的吸收。
第三种是霍乱,《伤寒论》的霍乱篇里就用五苓散。这是水饮停在肠壁、肠道的肠黏膜、肠道的平滑肌里,这时候要用五苓散。
第四个,有一种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口渴,非常渴。这人总是口渴,喝水多,但小便少,就代表身体里面有水。例如喝高度白酒的人,常常口渴得厉害,但小便很少。喝啤酒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喝完啤酒后就要上卫生间。这充分说明水停留在身体里了。
第五种是癫眩,是五苓散常用来治疗的一种病证。很多人没认好字,以为五苓散能治疗癫痫,其实不是癫痫,而是癫眩。癫(颠)的意思是头顶,癫眩的意思是头眩。头眩,头晕,中医认为原因是水气上升到头部。西医所讲的梅尼埃病、内耳前庭水肿,导致头眩,用五苓散的效果非常好,甚至只用其中的两味药物,就能把这种头晕治好。这两味药是泽泻、白术,即《金匮要略》的泽泻汤,泽泻用量一定要大,用到30克,白术要用20克,不能小。我用它们治疗有水饮的头晕,效果特别好。方剂复杂,进入身体里面的药物越多,身体越没办法恢复到正常状态。我治疗头晕有时候用五苓散,有时候只用四苓(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有时不放心再加上一味天麻。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五苓散只能治疗下焦蓄水,不要认为五苓散所治疗的病证一定要有小便不利。病人没有相关症状,但身体里有水饮,治疗也可以用五苓散。

接下来讲五苓散证治功用发挥。
第一,区分。五苓散证候与五苓散主治的病证,二者要分开。五苓散证是下焦蓄水证,而五苓散主治的病证范围更宽阔。
第二,五苓散能治疗很多病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病理是水饮停蓄,即身体里的水分多了,可能是全身多了,也可能是局部多了。如果局部的水多了,它存在的方式是什么?兼有哪些因素?怎么去掉?
五苓散能治疗哪些地方的水饮停蓄呢?我思考,五苓散所治疗的水饮停蓄,下焦可以,中焦也可以,像刚才讲到的胃,有很多胸肺部的病证也可用五苓散治疗,在上焦的也可以。因此,我进一步思考这个水饮到底停留在何处。借助西医学关于人体结构、人体生理的知识,我认为,五苓散所治疗的水饮,主要停留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西医讲,口渴是因为血液渗透压的改变。渗透压升高,刺激渴觉中枢,引起喝水冲动,让血液得到稀释。假如喝完水后,水不停留在血液里,而是快速流到细胞内和细胞间质,那么血液渗透压依旧高,血液依旧浓缩,人就依旧口渴。如果水停留在血液里,不流到细胞内和细胞间质,人就不渴,水就经过肾动脉、肾小球,最后经尿排出,小便增多。五苓散证最基本的病机就是喝水后,水跑到细胞内和细胞间质,身体有很多的水,但血液里没有水,血很浓稠,人很口渴,小便少。

那么,怎么判断病人是水饮停蓄?这问题很关键,一定要有证据。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证据:
第一,小便量少,次数少,小便不利。如果碰到病人有这些症状,或者医者怀疑病人可能有水饮的时候,应询问病人排尿的情况。
第二,不合常理的口渴,喝水也不能缓解的口渴。喝水了怎么还会口渴?喝水了怎么小便不增多?这不合常理,没有发汗、呕吐,水不会跑掉的,只能说明水肯定还藏在身体里。
第三,下肢或面部的浮肿。
第四,肌肉、皮肤、胸腹、头部的胀满。有些女性来月经之前,自觉身体胀、胸胀、腿胀,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身体内分泌改变而出现的情况。
第五,体重在短时间内不合理地增加。
第六,形体肥盛,颜面黄胖。体里水饮停蓄的人,往往身体都比较胖。张仲景讲到一种情况,“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但这种情况通常不是五苓散治疗的,水不是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而是在肠腔里面,以我的经验,应该用生姜这类药物去治疗。
第七,脐下悸。肚脐下面像心脏跳动一样,心下悸。
第八,舌胖大,苔水滑,口腔里多涎沫。这是刘渡舟老师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非常重要,有些人舌头一伸出来,口腔里好多涎水。
第九,脉沉。脉沉如水,血液稠,流动难,也可能脉数,因为代偿性心跳加快,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所总结出来的证据。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些参考指征:
第一,喝酒多的人。如果一个人头晕,总是喝酒,医者就要充分考虑这个头晕是不是水湿引起的,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第二,久居水湿之地,外界的湿气会影响人体。
第三,西医的影像学检查已经报告身体的组织有水肿,CT、核磁检查都能作为提醒,有时候水在体腔里而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但是体腔里有水饮积液的时候,往往周围的组织也有积液。如果把周围组织的积液消除掉,那么体腔里的积液也能随之慢慢被吸收。

诊断水饮病的时候,一定要有证据,不是随心所欲地猜。只要有足够的证据,五苓散这一类的方跟着就上去了,就会有效。

接下来,我跟大家讲一个医案。
我过去一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膨出,中药是没有效果的。但是我后来治疗了十几例这种病证,用中药治疗的效果特别好,现在思想全改变了。我治疗过一位老师的父亲,腰疼得厉害,我的办公室在五楼,没电梯,老师把父亲搬上楼,吃了我的方子后给我打电话说:“傅教授,我的老父亲像换了个人。”这种病让西医看,同样认为是有水肿,压力增加了,导致压迫加重,症状加重。这时候,中医治疗应该把水饮去掉,空间大了,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缓解,能够自己回去,效果好极了。大家以后不妨一试。遇到这种病证,水饮少了,空间大了,压迫症状缓解了,恢复的可能性就变大了。这种病证特别多见,当然,不是都用五苓散,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果湿热重的,还要加上祛湿热的药,比如当归拈痛汤。四苓汤不够,再加一个去水饮的药物——防己,防己治腰痛的作用很好,中西医的理论很多时候能放在一起做参考。

本文节选自《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简介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药学的灵魂。
中医的思维方法,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灵魂,离开了中医思维的发展与指导,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就难以突破与发展,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也难以有质的飞跃。

本书汇集了诸多名医大家的专题讲座,既有哲学领域学养深厚的刘长林研究员、祝世讷教授等,他们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中医思维的原理;亦有中医领域的知名学者如王琦教授、禤国维教授、梅国强教授、刘方柏教授、傅延龄教授等,他们从中医源头出发,钩沉索隐经典医籍中蕴含的思维体系。各位专家,或基于临床实践,或基于文献思考,畅谈中医思维专题,内容翔实生动,精彩纷呈,给人无限启发。
各位专家,或基于临床实践,或基于文献思考,畅谈中医思维专题,内容翔实,精彩纷呈,给人无限启发。现在以此系列讲座文稿、语音等资料为基础,汇编成册,名之为《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以飨杏林同人,希冀有助于促进中医思维研究的繁荣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主编:陈达灿,杨志敏,高燕翔。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黄仕沛:经方方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
● 李心机:从“但见一症便是”探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直觉思维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