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他早年并未有学医的打算,后来成了医学家

他早年并未有学医的打算,后来成了医学家

:李东垣早年并未有学医的打算,但是人生总有一些变故,让人无法预料。李东垣学成之后,仍以儒家自居,并未以医生为职业,偶有医疗活动,不过仅限于朋友病情危重之时,不得已而为之。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卒于淳祐十一年(1251),享年71岁。真定乃先秦之东垣国,秦时为东垣县,李东垣因为出生于该地,故晚号东垣老人。他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是“补土派”的创始者,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记载:“李东垣,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士大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李东垣家资雄厚,自幼敏达,少年时先后拜舅父王若虚和冯叔献为师,学习《论语》《孟子》《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其后,又拜范仲淹之后、东平正一宫的范炼为师,至二十二岁,已成为知名儒生,以广交名士而闻名乡里,文学家元好问就是他的挚友之一。李东垣“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自尊自爱,虽有万贯家资,却很少外出交游,从不涉足声色游乐场所。一些富家子弟对他的高尚品格颇为嫉妒,曾设下圈套,请李东垣赴宴,席间指使轻浮女子挑逗他,李东垣为之大怒,痛斥他们并把被拉扯的外衣当场脱下烧掉,愤然离去。
李东垣早年并未有学医的打算,但是人生总有一些变故,让人无法预料。在李东垣刚刚2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罹患重病,家中举巨资邀数位当地名医前来诊治。但是这些所谓的名医并没有真才实学,他们连李东垣母亲的病情都判断不清楚,有的说是伤寒,有的说是热病,各自施治又不相同,最终治疗无效。直到母亲去世,也没弄清楚究竟是什么疾病。李东垣非常孝顺,据《医学发明序》所说:“值母王氏遘疾。公待,色不满容,夜不解衣,遂厚礼求。”母亲的去世对李东垣的打击极大,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极为自责。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从此李东垣立志学习医学:“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李东垣听闻张元素先生在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很有名望,便携重金前往易州,拜师学医。张元素因治好刘完素之伤寒病名声大振。李东垣儒学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数年,不但尽得张元素先生所学,且其成就远在其师之上。
李东垣学成之后,仍以儒家自居,并未以医生为职业,偶有医疗活动,不过仅限于朋友病情危重之时,不得已而为之。

李东垣在泰和二年(1202)通过向政府捐献谷粟财物的方式,被任命为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市)的监税官。在他就任监税官的同年四月,遇到了一次大的疫病。这种疫病俗称“大头天行”,是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当时的医生“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为非。”目睹此状,李东垣心中难过,寝食难安。他循流探源,考据经典,结合时疫,制定了著名的“普济消毒饮”,处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活人无数。由于病者甚多,而症状相同,因此他将药方刻于木牌之上,置于交通要道,救人甚多。时人称之为仙方,刻于石碑,广为流传,传为千百年来的医林佳话。

后来蒙古军与金朝之间战争爆发,北方大乱,李东垣避难于汴梁,此时方专事于医。他功底深厚,因此疗效显著,很快就声名大振。而后,汴梁也难逃兵难。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元兵南下,围困京都近半月,解围后,都内民众因劳倦、饮食不节、惊恐等致疫病流行,城内病者甚众,但很多医生却不加辨别,以中医原有治法治之,全无效果,使死者日以万计。李东垣目睹此惨状,感触极深。他看到当时的医生医术欠佳,又不读医书经典,临床治疗难以全面准确,技术无以升华,于是他著书立说,宣扬医理,以纠时弊。李东垣目睹了此场疫病的整个过程,指出此病为内伤胃气之后为药所害:“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于是他从内伤脾胃立论,以其卓越疗效“通医之名雷动一时,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这一年,李东垣又北渡黄河,到了山东聊城、东平一带,先后寄居于山东聊城的至觉寺和东平的严实家,以医为业,其临床效果为时人所称道。据《东垣试效方砚坚序》所云:“凡求治者,以脉证别之,以语言审之。以《内经》断之,对证设方,其应如响。间有不合者,略增损辄效。”直至12年后,李东垣方重返家乡,这时他已经64岁了。
晚年的李东垣,在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书立说,对流寓期间写成的《内外伤辨惑论》进行整理,并写成《脾胃论》及《医学发明》《兰室秘藏》等,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术派别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脾胃内伤最为常见,造成脾胃内伤的主要原因有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以及精神刺激等。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解决。李东垣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李东垣还注重养生,曾写“远欲”和“省言箴”以自勉,提出“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
李东垣还是医学教育家,在其弟子中,以王好古和罗天益最有名气。王好古最初学于张元素,后又以李东垣为师,在李东垣启发下创立了“阴证论”。李东垣对于学术传承非常重视,他在返乡之后一直着力寻找学术继承人,听朋友介绍,罗天益性行敦朴、有志于学,在见到罗天益后,首先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谦甫答曰:“亦传道耳。”于是李东垣欣然收其为徒,并供给其饮食日用,对罗天益寄予厚望。
1251年农历2月25日,李东垣以71岁之龄病逝。临终前,李东垣把罗天益叫到身边,把一生所写的书稿整理分类放在桌上,郑重地说:我把这些书稿交给你,并不是为了李东垣,也不是为了罗天益,而是为后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推广传播。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伟大医学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罗天益不负重托,在脾胃内伤病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丰富和传承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并且在任太医期间,先整理出版了《兰室秘藏》,之后又以此为基础,将李东垣的部分文稿和临床案例等资料补入,整理为《东垣试效方》。

李东垣生活于南宋与金、元对峙的混战时期。战乱又导致和加重了饥荒与瘟疫,仅1213至1362年之间,就出现疫情达15次之多,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李东垣历经上述战乱,在被围困和逃难过程中,悬壶为医,仁心济世,得到了充分的临床实践,为其医学学术观点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他由仕途转而从医,就是因为在泰和二年(1202)年仅22岁时治疗大头天行颇有成效,坚定了业医之心,又遭逢1232年汴京大疫,为救百姓于危亡而专事从医。
中医学的重大发展,多是与疫病的刺激直接相关的。疫病的流行是刘完素提倡火热论和李东垣倡导脾胃论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了社会需求之后,不会必然产生学术理论和医疗实践上的飞跃,如何产生这种发展,更多仍要看医学家的努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倡导的河间学派和张元素创立的易水学派为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东垣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在张元素之上。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弟子,但其学说也受到了李东垣学说影响。明代以后,薛己、龚廷贤、龚居中、张介宾、李中梓、叶天士、张志聪等医家都曾研习和发展李东垣学说。李东垣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他也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而名垂史册。

(扫码下单)
推荐书:《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名人名医与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名人名医与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也许我们已对历史上的一些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们的事迹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他们与中医的不解之缘;也许我们知道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却不知道还有许多医家对中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之一,本书让我们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了解中医,也通过描述与中医的缘分,使得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让初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在走近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的同时感受中医的魅力。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内容选自:《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名人名医与中医》。

中医书院春节发货公告

由于春节快递停运,2018年2月5日~2月26日期间订单暂时不发货,2018年2月27日(正月十二)开始库房将会按照订单先后顺序陆续发出;如有售后问题,请于2018年2月23日以后联系处理!
祝春节快乐!
中医书院全体员工
2018年2月5日
中医书院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名医说:一文读懂岳美中眼中的李东垣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上)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李东垣(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