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疾病的源头——劳逸不当,饮食失调也致病
劳逸是内伤病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
人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和劳动,会使气血流通,体质增强;适度休息,会缓解、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对健康是有益的。
但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房劳过度等,会过度劳累;而与之相反,过度安逸,不劳动、不运动,则会过度安逸,也会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劳,即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这三个方面。
其一,劳力过度,是指超过体力所能负担的劳动,或者长时间不适当活动,积劳成疾,出现少气无力、形体消瘦、四肢困倦、精神疲惫、不想说话等。
其二,劳神过度,指过度思虑,会使心血、脾气耗伤,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腹胀、纳呆、便溏等。
其三,房劳过度,指房事不节、过度,会使肾精耗伤,出现腰膝酸软、眩晕、精神萎靡不振、耳鸣,男子可见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阳痿等。
过逸,即过度安逸。长期不劳动、不锻炼,会减慢人体气血运行,使气血流通不顺畅,筋柔骨脆,脾胃呆滞,体弱,精神疲倦;或形体虚胖,心悸、汗出、动则气喘等,或者继发他病。
饮食失宜也是内伤病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健康的必要条件是饮食。食物化生水谷精微,生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保证生存及健康。
饮食失宜,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首先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机能障碍;同时,还会生痰、生湿、生热,导致多种病变。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和饮食不洁这三个方面。
一是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均可导致疾病发生,所以饮食应适量。
过饥,就是过于饥饿,会气血衰弱,导致形体消瘦,正气虚乏,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其他的疾病。
过饱或者暴饮暴食,脾胃无法消化吸收,饮食阻滞,导致脘腹胀满、吐酸水、厌食、呕吐、泄泻等。
小儿脾胃功能较弱,食量不能自己控制,更容易发生过食损伤脾胃的病证。食物滞留的日子久了,就会郁积而化热,又可聚湿、生痰,可见手足心热、心烦易哭、面黄饥瘦、脘腹胀满等症状。
另外,在疾病刚要痊愈的时候,饮食不节会使病情改变,称为“食复”,比如在热性病刚刚恢复的时候,脾胃比较虚弱,过量饮食或进食难消化的食物,食滞化热,与机体还没散出去的热相结合,热邪就会停留在人体,从而导致疾病迁延很多天或者复发。
二是饮食偏嗜。饮食结构合理,营养组成多样,适当调节,才会使人体获得各种必要的营养成分。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分偏好摄入某些食物,或饮食五味有明显的偏嗜,或者饮食过热、过寒,都会导致阴阳失调,发生疾病。
饮食偏嗜的一个方面是五味偏嗜。人的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化生。合理的膳食结构给予机体充足的营养,满足日常生命活动。日常膳食应合理调配,有齐全的谷、肉、菜、果,以谷类为主,以肉类为副,其充为菜,其助为果。偏食的孩子,就容易生病。
同时五味与五脏也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苦入心、酸入肝、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果长期间嗜好某种食物,该脏腑的机能就会偏盛或偏衰,长久就会损伤其他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个方面,是偏寒偏热。饮食要寒温适中,若偏食寒凉生冷,脾胃阳气损伤,内生寒湿,可见腹痛、泄泻等,比如夏天老喝冰汽水,就容易拉肚子。若偏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就会积热,导致腹部胀满疼痛、口渴、便秘、痔疮等,比如吃辣椒等容易长口疮、便秘。
三是饮食不洁。食用了不卫生、不清洁的食物,会出现腹痛、呕吐、泄泻、痢疾等多种胃肠道疾病;或引起与蛔虫、蛲虫、寸白虫等相关的寄生虫病,导致腹痛、面黄肌瘦、嗜食异物等。一旦摄入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会出现食物中毒,常见腹痛剧烈、吐泻等,严重者甚至会昏迷、死亡。
本文节选自《中医的奥秘》。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的奥秘》,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编写说明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的推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热烈,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古老的中医学焕发了更加迷人的风采和更加蓬勃的生机。但是古老的中医学也因其理论博大精深,语言深奥晦涩,让很多想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的人望而却步。当前很多老百姓对中医的认识较浅,但是需求却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想在科普中医方面做出绵薄贡献,尽力把中医药知识通俗易懂地传递给更多的人。科普中医,一本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入门读物是必需的,这本《中医的奥秘》应运而生。本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内容涵盖中医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生命现象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病原则等中医基本知识,是《跟我学中医》丛书的基础,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对中医学有一个基本了解。本书编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的中医药知识,文字功底扎实。编写过程中,尽量用通俗易懂、又不失“中医味”的语言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并配合原创漫画插图,帮助读者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和重点,并提升阅读乐趣。但要将专业的中医知识用老百姓读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要跳出专业用语的思维惯性,又要精准讲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不断完善。希望《中医的奥秘》可以为广大病友及中医爱好者了解中医、传承国粹、防病强身提供帮助,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的奥秘》,作者:苏娜娜,卢甜,李瑞国。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一手抓方证,一手抓针灸● 地冬治喘,一箭双雕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