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这么大的学问,你真的学精了吗
:舌是胃的一面镜子,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状态可以在舌象上反映出来。所以舌诊是中医以“以象测胃”,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舌象是脾胃病辨证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舌是别胃质类型的重要征象
人的体质各有差异,人的胃质也有不同。人的胃质大概可分成胃正常质、胃气虚质、胃阳虚质、胃阴虚质、胃气郁质、胃蕴热质、胃湿热质和胃血瘀质等8个类型。《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胃的特质可以较清晰的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所以辨舌象是辨别胃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如胃湿热质者舌苔黄膩;胃血瘀质者多舌色暗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粗张;胃阴虚质者舌红少苔;胃阳虚质和胃气虚质者舌象淡胖有齿痕。
舌象可以反映胃内病理变化
胃镜检查是当前胃病最常用而有效的诊断方法,能最直观地观察胃内的各种病理变化。
不少学者将舌象与胃镜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如:黄苔是胃内炎症反映在舌象上的表现,黄厚苔主要见于胃内炎症和HP感染严重的患者。临床可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来判断胃病的轻重变化,例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胃溃疡等患者的胃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并可随病情加重而逐步发展,舌苔表现为由白转黄,由薄转厚,由厚转腻;当炎症好转或静止时,则舌苔亦作逆向转化。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时,膩苔的发生率可从27增加到63%,所以膩苔的出现对鉴别慢性胄炎是否合并溃疡有一定的价值。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鲜红舌为多,萎缩性胃炎舌色多偏暗。若胃病患者的淡红舌变为暗红、紫暗、瘀紫、紫斑或有褐色点者,则应警惕癌变的可能。花剥苔和裂纹舌对鉴别胃部疾病的良性或恶性病变有一定的意义,根据1000多例病人的资料分析,胃良性疾病出现花剥苔和裂纹舌者在5%以下,与胃癌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舌诊是诊断脾胃病证候的重要手段
舌为胃之镜,舌为脾之外候,舌象与脾胃病证候密切相关,所以舌象是脾胄病临床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
脾气虚证多见舌体偏胖,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脾胃阳虚证多见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色淡白,舌面湿嫩津多,苔滑或膩;脾胃阴虚证多见舌质红或红绛,或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无苔,舌面干而少津;脾胃炽热证多见舌质红,苔黄厚,干而津少;脾胃湿热证则见舌质红,苔黄腻;胃络瘀阻证则常见舌质紫暗或瘀紫,亦可见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粗大等。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1971年抚州卫校毕业,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198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参加973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取《何晓晖论治脾胃病》,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名医用紫雪散巧治关节炎
● 当中医学派遇上了《老中医》……
END
戳“”一起来充电吧!
我怎么这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