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正在啪啪,被人打断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正在啪啪,被人打断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中医与社会#中医与历史#中医与文化#中医杂谈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想了一分钟,还是觉得这个题目比较形象,能说明问题。

大概十四五年前,那是我正在读大学,周末有空经常逛一些药店,专门寻找坐诊的中医大夫,如果碰到好说话或者愿意聊天的,就默默地站在大夫旁边看着,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些人来买药,药店店员就顺便问一句治疗什么疾病,然后店员就会推荐在药店坐诊的中医大夫。先是把坐堂大夫夸一番,年龄大的就说是行医一辈子的老中医,有点家学的就说是三代祖传中医,学历高点的就说是硕士博士,在大医院工作的就说是三甲医院教授专家,总之,把最光辉的一面展示给顾客,至于真假,也无从考证。

如果顾客有兴趣,就会走到中医面前,这就特别考验中医坐堂大夫的话疗水平了,高手都是一阵神说,阴阳五行五脏六腑一大通,满足顾客把脉的神秘好奇之感,然后解释顾客所有的问题与疑惑,最终顾客成了患者,然后一边处方开药一面聊天,成功把买药顾客变成自己患者。更有高手,还顺便给陪同家属把把脉,然口也是一番神说,本来没病,最后也拎着一大包中药回家去喝了。

这就是一些中医看病的模式,一边聊天一边处方,我当时就怀疑,因为我觉得中医把脉也好,辨证也好,思考治法也好,选定方剂药味也好,都是十分耗费心神的,怎么还有精力聊天,用语言拉拢患者。

行医这几年,越来越觉得中医看病是很难的,而现代医学反而比较轻松,有章法指南,只要套着用,重复性很高。而中医就太复杂了,就比如一个普通的感冒,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从头到脚问一遍,治法处方就更复杂了,看十个感冒,西医可能一上午就一个处方,而中医可能要开上十个不同的处方,即便药味相同,剂量配伍也有差异。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体会不到真正中医看病有多烧脑,而现在的某些不负责任的中医科普,又把中医看病描绘的很简单低级,鼻炎就用苍耳子散,感冒就用麻黄汤,头痛就用川芎茶调散,事实上头痛的背后的原因,或者说疾病的本质很多,无论中医西医,脑占位?血管?神经?内分泌?鼻子问题?血液系统?情绪心理?需要一个一个排除。至于处方那就更累了,同样的是中医瘀血头痛,不是一大堆活血药物的简单堆砌,用丹参还是用红花?如果伴有乳腺问题,就尽量不用丹参……

中医到了一定境界,如果深深地热爱着她,说是一种艺术也是可以的,说是心底的一尊女神也是可以的。中医看病,从望闻问切了到做出辨证,然后确立治法,最后书写处方,就像作一篇文章,既要讲求纵观全局一气呵成,又要心无旁骛精雕细琢,全身心投入,不容半点分心,最忌讳外人打扰,否则经常会卡壳,甚至笔下误。说实话,我有时下了门诊,都感觉比当年做完一门高考试卷都要累。

本是行云流水的一件事,就像两个年青男女在房间行天下最浪漫之事,结果突然进来一人说道“打扰一下”,这种境遇一般人都没有过,但是可以想象一下那种窘迫与失落、扫兴、尴尬,与中医全身心投入把脉处方时,突然有人打扰一下是一样一样的。

中医产生于小农经济,其实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中医,为了自己的生存,是一直在迁就或者迎合患者的心理的,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药店坐堂老中医招揽“患者”的那一幕,这一点民国章次公先生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问题。其实中医同许多行业都一样,都有理发的体验,特别是男性刮脸期间,一会有人问理发师一个问题,一会有人要理发师联系方式,一会又有人咨询头发保养,一会又有人让理发师再修剪一下刘海,你在刀下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何况是性命健康的处方用药。

每个中医门口都应写上,“把脉处方,禁止外人打扰”,他们不写不代表不怕打扰,而是怕得罪“客户”。我不怕,身正不怕影子斜,在门口写了保留情面的“一人一诊室,非请勿入”,但照样有外人会打扰,我一般都会发脾气,因为很扫兴,不仅思路被打断了,脑袋卡壳,打算写的药也经常想不起来了。

过去中医为了那一口饭,不得不去迎合患者,哪怕患者的许多举动实际上是不利于诊疗的,甚至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只要患者高兴,皆大欢喜,并且认为这是医德高尚,其实是高级营销套路而已。就像正在为别的患者把脉思考,突然有人进来打断,这种不良中医就诊风气,其实早就该禁止,就不能等待别人诊疗完成么,就不能尊重一下别的患者么,就不能尊重一下医疗行为么,将心比心。

想看更多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