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清从普济消毒饮谈学习中医之体会
裴永清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界首届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师承刘渡舟教授。裴永清教授中医功底深厚,数十年深研经方、活用时方,验之于临床。吸取前人研究方法之经验,结合临床体会,归纳“《伤寒论》研究十三法”,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学活用”“经方是源、时方是流,源流结合”“纳诸家所长,融会贯通”“中医西医相互补充”的学术观点。
第一个体会是李东垣先生的普济消毒饮不仅仅是治腮腺炎的方子,凡属头颈部的、面部的各种肿物,从中医角度讲属于邪热毒火所致者,大可用之而有效。在使用时要遵循东垣先生所说的“头面肿盛,咽喉不利”这八个字。一个方子可治疗很多病,这个现象不仅体现于李东垣先生这一首方。无论经方时方,一方可治多病是具有普遍性的,上升到理论就叫“异病同治”。异在病名上,异在症状上,同在病因病机上。
第二个体会就是中医要自强。包括我,因为我水平不高,所以总觉得自己有不足之处,直到现在我常用的方子,都还在从每个方子每个药的角度,一个一个地去追本溯源,这个普济消毒饮就是我这么“追”出来的。普济消毒饮,我从《医方集解》追到《证治准绳》,从《证治准绳》又追到《方剂学》,最后追到《东垣试效方》,才还原了它的真实含义。所以,我想我们的教材局限于当年的特殊环境,并不能详尽每一方每一药,通过我们这新一代人不断地追溯使其不断完善,在写普济消毒饮的时候能够把李东垣先生《东垣试效方》的原文引出来,开阔临床医生的视野,扩大名方的使用范围,造福患者。普济消毒饮的例子也许仅仅是沧海一粟,被无意中挖掘出来,反观我们现代中医人是否把古人的宝贵经验丢得太多了,归根到底我们中医人既要自强,也要谦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固本求新,传承发展,不得故步自封。希望大家能将自己临床的常用方逐一进行追溯,像普济消毒饮一样搞明白,谁的、哪来的,统统追到根。这是我的一个方法,供大家参考。因为中医提高的空间特别大,我都75岁了还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看书就有益,看完有益的书之后就有甜头,然后再看书的时候就有动力,收获特别多。
第三个体会就是经方的问题。近几年经方得到各界重视,发展很迅速,这个势头非常好,但是不要因为这个而忽略了时方。我是研究《伤寒论》的,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工作,2003年才退休,讲了20多年《伤寒论》,从事了20多年伤寒教学,但是我不主张中医立门派,我是经方派,他是时方派。经方是源,时方是流,源流结合了才能在临床上适应千变万化的病。经方也好,时方也好,都是好方,都要好好学,要实用,要讲实际。中医最好不要自封某某派,因为这样会束缚住手脚,不利于发展。如果非要立派别,我的观点是,所有中医人都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派”,脱离了辨证论治,就不是中医人,就治不好病。
第四个体会就是,现在的中医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该努力了,包括我在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经提到过一句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张仲景写《伤寒论》的初衷是为了治病救人,并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后,把精华提炼出来。这八个字是张仲景的治学法宝,也是他成为医圣的秘诀。“勤求古训”,就是不辞辛苦地去研究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我本着勤求古训的原则,追溯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就得了很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而“博采众方”,就是广泛地吸收所有的好方子,不拘门派,丰富自己的中医内涵。大家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一定要在读序文的时候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八个字记下来,作为我们的名言、格言,或者作为一个法宝也好。张仲景是这么治学的,是这么成功的,我们照此为之,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医人的一个学习信条。
最后一个体会,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所有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大多数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我从毫无所知到有所知、毫无所用到有所用的过程,是经过在中医药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又读了刘渡舟老师的研究生才培养出来的。古人的这么多经验哪来的?《神农本草经》是神农所作,神农确有其人,黄帝确有其人,炎帝也确有其人,这个有文字记载,他们写的书我们没看到,华佗的学生吴普看到了,宋代以前的东西我们都看不到,所以这些古人把他们用生命心血换来的东西都写下来,传给我们后人。我们现在的人,包括我在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经验。比如这个同志在眼科上,这个同志在妇科上,那个同志在脾胃上有所长,虽然这些经验是饱含着你个人的心血,但你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这些经验是建立在古人的基础上,没有《神农本草经》,没有《黄帝内经》,没有《伤寒论》,没有学校培养,没有老师教导,我们又懂什么呢?无论是中医基础、中药方剂,还是四大经典,学习这些古籍都是为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所有知识体系的构架、思维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学习古人经验潜移默化形成的,这些都是前人告诉你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的经验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它是属于整个中医的。当你事业成功的时候,当你有所得的时候,你要把它毫无保留地用各种形式,包括写书、收徒,传给后世,只有这样我们中医才能发展。原来中医在世界上是先进的,而现在之所以显得滞后,和医家们保守经验是有关系的。我遇到过一个长春的医生,他在当地是个名流,但他的方子别人想看是不可能的。要是都这样的话,我们中医何谈发展。西医有点好东西马上就传开了,如心脏搭支架、脑血管搭支架等,这些技术像种子一样散开,它不封闭,开放交流,取长补短。我们中医也应当学习这种开放的态度,当自己有点经验的时候,改变从前这种保守的习惯,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哪怕一点点东西都把它传播开来,然后下一代的每个人再传播下去,这样中医才能发展。千万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作为私有财产保留下来带到棺材里去,这样既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自己。
本文摘自《国医圣手大讲堂(一)——肿瘤癌痛经方治疗探索与实践》……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国医圣手大讲堂(一)——肿瘤癌痛经方治疗探索与实践》,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2018年首届论坛以“肿瘤癌痛”为主题,郝万山教授邀请了中医经典名家裴永清教授,国家级著名肿瘤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李萍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利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赵吉平教授,以及美籍华人、中医药专家陈虹樑先生等众多中医界顶级专家汇聚论坛,同台论道。
打破专科疆界,以“经方”的独特视角互相启发,探索中医防治肿瘤癌痛的新思路,为提高治疗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创以“溯方源、析方义、论功效、谈应用、举案例、示技法”为特色的会议形式,由中医经典理论名师筑建中医思维框架,专科学术带头人阐述疾病前沿认知及多年宝贵的临证心得,众多中医非药物治疗专家教授展示独门技法,青年一代医生分享跟师历程和临床感悟。特别在临床经方技能实训环节中,由名老中医们进行现场诊疗演示,展示各学科权威的诊疗方案及手法操作,使每个学员都能够目睹老师临诊时的风采。
谨将论坛专家讲座和实况汇集成册,以飨读者。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国医圣手大讲堂(一)——肿瘤癌痛经方治疗探索与实践》,主编:耿嘉玮。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美籍华人的“指尖易筋疗法与肿瘤基地”
● “三焦理论”新认识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