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阳性病证的枢纽——少阳

阳性病证的枢纽——少阳

少阳元气主枢,
是整个阳性病证的枢机,
既枢助太阳元气开,
也枢助阳明元气合论。

关于少阳主枢,需留意两个问题:

一是少阳病位,从八纲辨证看,少阳属半表半里,但笔者认为,从气机周流的角度看,应以表里之间较准,称半表半里,是相沿成习。

这个部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少阳元气,在生理上,往返表里,枢转内外;病理上,机轴失活,进退两难;治法上,不任汗下。

对表里之间这个部位的认识,唐容川所论最为详尽:

少阳是三焦,三焦之根发于肾系……从内透出筋骨之外,是生肥肉,肥肉内瘦肉外一层网膜,有纹理,为营卫外来之路,名曰腠理,乃三焦之表也。邪在腠理,出与阳争则寒入,入与阴争则热,故往来寒热。

皮毛内之肥肉,名为肌肉,肥肉里瘦肉外夹缝中之油网,名腠理。

少阳是三焦,内为膜肉,外为腠理,居半表里之间,界内阴外阳之际,故《内经》以枢机比之,非果有机轮转动也。

少阳三焦所司,上、下、内、外无所不包,位于躯壳之内为脏器间膜网,位于躯体之表则为腠理,在皮毛之内、肌肉之间,正是表里之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医宗金鉴》:“腠者,一身之隙……理者,皮肤脏腑内外并然不乱之条理也。”

少阳部位的物质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生理功用,正因腠理质地薄嫩,分布广泛,生理上具有流通气血津液的功能,病理上则易怫热郁结,因此治少阳病证,不宜气味雄厚之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也不宜苦寒攻下如硝黄,而应用轻清灵动、枢转宣透之品为主,辅以清热。

张令韶云:“柴胡二月生苗,感一阳初生之气,香气直达云霄,又禀太阳之气,故能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

唐容川论柴胡:“能适达膜油,使气从腠理中直达于外。”

由此可见,柴胡品性、功效,与少阳病表里间枢机不利的病机可称的对,柴胡剂,尤其是小柴胡汤,常作为少阳病主方看待。

由于少阳部位分布广泛,故少阳病篇条文虽少,但属枢机不利的见证却极多,广泛而多样化,柴胡剂也是极其常用的类方,论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学者把少阳作为相对于厥阴阴枢而言的阳枢,认为是枢转阴阳表里。笔者认为,在六经辨证先明阴阳的原则下,少阳属阳,为阳枢绝无疑义,既为阳枢,便只得阴阳之半,称其与厥阴共主转枢阴阳则可,阴证之枢机不在少阳,单论少阳,却只枢转阳证,其具体运作初步探讨如下。

参看“气化升降出入图”,少阳主阳气升发,这是比较熟悉的,同时,少阳还助阳气敛合,因此,少阳枢转的范围应是整个阳证,包括太阳和阳明两个阶段。

少阳元气贯彻阳气开合的整个过程,从太阳元气开,到阳明元气合,都需要少阳元气的枢转,方不负枢机之名。小柴胡汤主药柴胡,《本经》云:“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柴胡主升举,是后世医家的发挥,在《本经》中并非完全如此,其推陈致新之意,在《本经》的阐述中,既可指向上向外主寒热邪气,也可向下向内主胃肠结气。

就小柴胡汤原方看,首见于太阳病篇,次见于阳明病篇,它如何枢助阳明主合,条文说得再清楚不过:“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而解。”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立足“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的医理参悟》,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天人相应的中医学,如何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模式,落实到具体的临证诊疗上的认识,内容包括元气、阴阳五行、升降出入、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学、脉学、辨治经验等。书中把对一元生气的重视,一以贯之于以下各篇理论探讨及临证中的理、法、方、药。阴阳学说重点对医学概念而非哲学思辨的阴阳做了初步探讨,在“守一”的前提下对阴阳学说中阴阳交感、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进行不同解读。五行学说从元气阴阳属性及其升降出入的基本运动进行认识,从理论源头到临证运用上区分了五行与五行生克的关系。

在“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的基础上,对伤寒六经辨证及温病学两大辨证体系进行了梳理,内容涉及寒温学术的渊源、演变、交叉、异同,以及“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下的六经辨证、伏气温病的探讨、辛凉解表的转变、温病传变的认识等,最后对寒温统一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脉学篇”和“辨治心法”篇探讨了如何在脉学上“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以及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全书从说理上提挈纲领,是避免流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而不示人所以然——当然,这个所以然是作者的理解范畴,作者作为中医临床医生,临证实用性始终是本书关注重点,所以,每提出一个理念,必在临证实际中印证,或参以医案,或讲述诊治体会,理论探讨紧扣临床实际,务求实用,是知其所以然而然。

作者简介

曹毅,男,1978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2012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2016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1》,作者曹毅。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新书资讯 | 医门初窥1+医门初窥2

● 胃胀打嗝,治在升补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