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还需神补
对于理虚,一般人的思路总是强调用药来补虚,其实,正确的理虚方法和原则应该是先从食物中来选择补虚之品,然后再到药物中来选择补虚之品。
药、食本同源,我们的先人为了生存在长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食物,其中大部分能充饥果腹,一部分能治病疗疾,这些能治病的就是药物,所以人们认识到“药食同源”,而有一些药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如常见的大枣、山药、薏苡仁、谷芽、麦芽、龙眼肉、百合、鸡子黄等皆是常见的食物,这些食物又是常用的药物。
随着中医药的开发和研究,当今有些本是常用的中药,如今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保健菜肴,如鱼腥草、马兰头、荠菜、马齿苋、天冬、枸杞子及枸杞叶、菊花、蒟蒻(魔芋),这些中药做成的各种菜肴有很好的保健养生作用,如马兰头、荠菜是春季重头菜肴,对高血压、各种炎症、小儿疳证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作为菜肴,清香可口,青绿可爱,色香味俱佳;马齿苋,江西地区居民将其作为常用野菜,目前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衰老、防治阿尔茨海默症、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天生、自然的需求,《医学心悟》中说:“囝地一声,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后天之根本也。”这里说明人一降生第一件事,是要向妈妈讨乳吃,这是后天之根本,即脾胃也;是天生而成的,为自然天地之道,是不可违背的客观事实。书中又说:“夫饮食入胃,分布五脏,灌溉周身,如兵家之粮饷,民间之烟火,一有不继,兵民离散矣。”
又说:“若先天祖气荡然无存,虽有灵芝,亦难续命,而况庶草乎!至于后天根本,尤当培养,不可忽视。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又云:粥浆入胃,则虚者活。古人诊脉,必曰胃气。制方则曰补中,又曰归脾健脾者,良有以也。”“是知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肾也。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要,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药既补矣,更加调摄有方,斯为善道。谚有之曰:药补不如食补。”这些论述说明了食物的补养与脾肾关系密切,在理虚中首先调补脾肾,调补脾肾应从食养入手,在食补少效或无效的情况下,再来考虑用药物理虚,这就是药补不如食补之理。
在《医学心悟》中程氏还提出:“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说明精神调摄比用饮食、药物理虚更重要。书中“保生四要”中说:“惜精神: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嗟!彼昧者,不爱其身,多言损气,喜事劳心。或因名利,朝夕热中,神岀于舍,舍则已空。两肾之中,名曰命门,阴阳相抱,互为其根,根本无亏,可以长生。午、未二月,金水俱伤,隔房独宿,体质轻强。亥、子、丑月,阳气潜藏,君子固密,以养微阳,金石热药,切不可尝。积精全神,寿考弥长。”
这里告诉我们补精、神比食补还重要,而在补精、神中,补神比补精更重要。这里所说之精包括精微和精气,精气是指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尤其是肾精;精微是指水谷精微,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里所说之神包括神气与情志,神气是指元神之气,如脉之有神与无神;情志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如七情之变,即喜、怒、思、忧、悲、恐、惊的变化。
从理虚的角度,主要是要做到神志的愉悦,用一个字来概括,即“乐”,做到事事、时时、处处、天天快乐,每天有个好心情,是使心情、神志、精神完全放松、舒畅、欢欣鼓舞、和谐相处的一种健康状况。不要为名利而朝夕热衷,耿耿于怀,要做到“四乐”,即以苦为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只有这样才能积精全神。反之,如七情致病,神志不宁,则任何补药、补食都无济于事。如过思伤脾,脾伤气弱,健运失职,水谷不化,营养匮乏,五脏俱损,不仅进食困难,即使勉强进食,亦难消化吸收,所以食补还不如神补。只有保持好的精神状态,食补、药补才能发挥理虚的效果。
本文摘自《理虚心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理虚心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理虚心法》讲述了理虚的概念、原则、方法、方药,均为作者临证心得,从证、病、症分述理虚方法,介绍常用的补食、补药。另外,本书还介绍四季理虚,即四时进补理虚的方法;介绍现代对虚证补虚药食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重在实用,尤其是方药有参考剂量,方便应用;每方皆有组方药味,方便查阅。
作者简介
董汉良,1968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在治疗各类难症、奇症、怪症和“现代文明病”及“不治之症”中运用中西医两法及结合自己提出的“痰瘀相关学说”,解决和突破了目前中西医比较棘手的病证。诊余勤于著述,目前已出版中医专著16本,参编百万巨著5部,发表医学文章300余篇,为《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编委。热心公益医疗活动,为各类报刊、公益讲座撰写讲授科普中医医药知识。
编辑推荐
鉴于当今理虚的需要,作者结合几十年来临床治疗的心得体会,在研究继承前人理虚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临证理虚之心得,撰成《理虚心法》一书,历经六载完成。适用于“白(白领)、骨(骨干)、精(精英)”人群、现代文明病患者的临证理虚,以及一般人群日常养生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理虚心法》,作者:董汉良。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喜欢吃保健品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 中医破“执”十难,打破学医路上的十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