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公式的方法学习方证
:医书经典中常出现文言文,而这时常成为学子们学习和理解的一大阻碍,有没有办法用简洁的方法表达并记忆呢?今天我们就看一下这位老师的探索——公式法转化方证条文。
黄连汤证
原文摘录:“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方证探析:
本条核心证为“腹中痛”,“欲呕吐”则为“腹中痛”的伴随症状。
所谓“腹中”,指从剑突下到脐部的部位;“胸中”代指上部,“胃中”代指下部。
以字面推测,“胸中有热”,其人舌苔当黄;“胃中有邪气”,则腹部按之充实有力并有压痛。
由此,黄连汤证的公式表述为:
黄连汤证=上腹部痛+腹部充实有力/压痛+舌苔黄
此处的外围证条文未明示,乃笔者推测并结合后世医家经验给予补充。
相比腹中痛而言,“欲呕吐”的识证意义要小得多,因此,公式中舍弃此症。
此处,笔者不拘经文,将后世医家宝贵的经验纳入公式,以使公式内容具体、明确、可信。
需指出两点:
其一,“核心证”与“外围证”的划分并非厚此薄彼,二者在方证构成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将其分开讨论,旨在方便方证的表述。至于公式内容,亦不必非要求两个“+”,根据方证内涵,1个“+”或3个“+”均可。
其二,《伤寒论》中许多方剂在不同条文中有不同的“主之”,用公式表述时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可分而述之。如小柴胡汤1证、小柴胡汤2证、小柴胡汤3证等,不应将不同条文内容强行糅合于一个公式中,“主之”的目标不能脱离其背景,更不能将二者随意搭配。
方证表述的“公式化”只是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而不是思维的最终目的。
“公式化”,一方面使方证的内容显得简洁明了,另一方面也让辨方证的过程走向快捷。对于以辨方证为诊疗思路的经方医生来说,这种模式无疑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直觉诊断能力。
另外,对于方证的研究者而言,“公式化”无疑强化了研究的规范化,乃至走向更深入的标准化;
对于有志于学习方证的中医学子来说,“公式化”使方证的入门变得轻松而有趣味性;
对于从事方证信息化开发者来说,“公式化”则有助于为计算机编程提供较好的路径。
本文来源《十年一觉经方梦》。更多精彩文章请从原书中查阅。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十年一觉经方梦》,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多年了围绕经方写作的集子。记录了作者对经方的所思所行,还有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涵盖了经方医学的理论及实践,涉及学习经方的个人理念,对若干经方的深入探讨,对经方常用药物的认识及个人临证治验。作者跳出传统中医的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经方。对于经方的研习来说,或许提供一些别样思路。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END
版权声明
本文参考资料:《十年一觉经方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失眠五年求治,一个调胃方拿下
● 日本汉方眼中的“妇科圣方”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