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栀子豉汤,治愈7岁患儿高热7天!绝了
今天主要讲我的一个病例,这个病例让我感到很惊讶,一共只用了栀子豉汤的三味药,就把一个高热7天、西医诊断还不是很明确的病给治好了。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12岁,他们一家人准备到外地去,所有手续都办好了,车票也买好了,10天后就出发。可孩子突然发热,第一天、第二天还在家里,后来体温越来越高,医院就在他们家对面,就去住院了。检查白细胞靠近2万,医院给予常规处理,具体用什么药不太清楚,但抗生素、激素我想总是应该用了吧,但是体温还是一直不退。孩子爸爸想到中医也许会有办法!就请我去医院看看。
我去了以后,望、闻、问、切,孩子还比较配合。那他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其体温因用药的关系,有时低一点,但一般还在40℃左右。没有怕风恶寒。有点很奇怪的就是莫名其妙地咬牙切齿,在床上坐、躺都不安宁,夜里睡不好,爬来爬去很烦躁的样子。
身上看不出什么大汗,但是颈部、肩部、头部总是有点汗,也不多。口苦口臭,还有恶心,但没有吐,咽喉干,小便特别臭又黄。腹诊,心下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痞硬,胸胁也没有苦满,整个腹肌按之是中度的弹性,没有特别虚,也没有哪个地方有什么痞硬,没有腹直肌拘紧,压痛、动悸、振水音都没有。大便也正常。舌红,舌苔白,脉象数。
四诊结束后,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印象,这样一种发热,烦躁,咬牙切齿,夜里爬来爬去,又没有恶寒,综合起来看,就是一个栀子生姜豉汤证,接下去进行方证鉴别。
方证鉴别前要进行方向性辨证,就跟我们讲的六经排除一样,而我喜欢从四个方面去排除:即是不是三阴?是不是太阳?是不是阳明?是不是少阳?脉象、腹证、精神状态不像是三阴病,所以基本上把三阴病给排除了。
三阴病也有烦躁的表现,如黄连阿胶汤证,还有猪苓汤证,但是其他脉象、精神、体能、腹证都应该偏虚一点。这个患者没有偏虚的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三阴病。患者没有头痛、恶寒、怕风的症状,脉象不浮,所以基本排除太阳病。阳明病就是胃家实,胃肠有积滞,出现腹部疼痛胀满、大便秘结这些重要的症状,要用承气汤这类方子治疗。
这个患者没有这些症状,大便正常,腹部虽有弹力,但是没有压痛和特别的胀满,所以也排除了阳明病。剩下就是少阳了。
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患者虽然没有目眩,但是有口苦、口臭、咽干的症状,可以确定为少阳证。接下去就是方证的鉴别。
少阳证里面有一大堆的方证,怎么鉴别呢?第一,患者有发热、恶心,但是没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可以排除了柴胡剂的方证。第二,患者虽然有烦躁、大热、汗出这些白虎汤的症状,但是没有大汗,只是颈脖部位有汗,没有口渴,有懊、反复颠倒、咬牙切齿,与白虎汤证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也排除白虎汤证。第三,虽然患者有烦躁、大热,也有汗出,但是没有口渴,也没有咳嗽气喘,这就跟麻杏甘石汤证区别开了。
前面讲了,麻杏甘石汤证有发热、口渴、汗出、咳嗽气喘,而患者没有咳嗽气喘、口渴,有一点汗出,虽然有大热、烦躁,但最重要的症状没有,所以也不是麻杏甘石汤证。第四,虽然有发热,但是没有那么口渴,没有小便不利,腹部没有悸动,也没有振水音,这就和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这一类区别开了。第五,患者没有腹痛、腹泻,没有心下痞硬,大便正常,所以就和半夏泻心汤类证区别开。第六,虽然有烦躁不得眠、大热、汗出、恶心,但是没有口渴,没有咳逆,没有下利,没有小便不利,没有小腹胀满,可以与猪苓汤证也区别开了。
同时,猪苓汤证应该是属于三阴病的一种,但是其发热、睡不着觉、烦躁、汗出、恶心等症状跟少阳病很像,所以还是需要再鉴别一下。以上这六个方面的方证鉴别,基本上就把一些跟栀子豉汤证相似的方证排除了。
患者栀子豉汤证的发热、懊等症状很典型,但是栀子豉汤在康治本里有三个类方,即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故还需要鉴别。栀子甘草豉汤证会出现一种少气、张口呼吸之类,患者没有以上的症状,可以排除掉。患者有恶心,
这跟栀子豉汤也有点不一样。这样剩下来就是栀子生姜豉汤证了。以上就是一个有序的辨证过程。这个过程,医生完成它可能就是一刹那的。接着几步走下来,他在脑中自动地进行逐个鉴别:胸胁苦满没有,大便没有腹泻,没有汗多,没有口渴,没有咳逆,没有少气等,就这样一下子就过了。
康治本第24条:“发汗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患者发热懊,出现了烦躁,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同时出现呕吐,这个病还没有到呕吐的地步,只是恶心。
所以我选择了栀子生姜豉汤,条文上各方面也都是符合的。有人说这条文里没有发热。对!发热是它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所有药方都可以有发热。例如我们讲过,大柴胡汤没有发热也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桂枝汤没发热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四逆汤没发热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栀子豉汤也不例外。药方的治疗目标中如果有“发热”的症状,初学者对于那些“不发热”的疾病反而会感到困惑。这个条文你若深入研究,会发现其中有其他条文所没有的特点。
大家仔细看看,反复读读。“发汗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一,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前经方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口诀条文式的文字记录。为什么这样讲?
你仔细看看,条文前面有没有太阳病、少阳病?没有。有没有中风、伤寒?没有。条文里面有没有阴阳、痰饮等病机病因等概念?也没有。脉象有没有?也没有。舌象有没有?也没有。条文中没有任何阴阳、五脏六腑、病因病机,没有脉象、舌象,所以我认为这是前经方时代先人成功诊治疾病后的一个记录。第二,除了讲汗、吐、下误治以后的状态,在叙说症状、体征的后面,就是治疗的方药。“虚烦”,是指心下部位按压下去没有痞硬。这里的用词都非常讲究,有特别的意思。第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读的时候要仔细,就是方的名字和组成药物的名字全部一样,甚至连排列的次序都一样。栀子生姜豉汤,第一个是栀子,第二个是生姜,第三个是豆豉,这是方名。而方后药物的排列,也依次是栀子、生姜、豆豉,很有意思,这个就是康治本的一个特征。
方名中药物名字的排列和药物在方里面排列的次序是有序的,是有规律的,这是远田裕正研究发现的,非常了不起。这个患儿,最后投以栀子生姜豉汤,服用后热退病愈而出院。
本文摘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这部书稿,是由著名经方学者、临床家娄绍昆老先生在“中医书友会”的精品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娄老以满腔的热情,把自己一生研习、实践《伤寒论》的心得、感悟和临床应用经方结合针灸的宝贵经验,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故事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内容围绕《伤寒》、经方、针灸这个主题,紧贴临床实际,直面难点、疑点,大胆陈述观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授人以渔。是一部学习和应用《伤寒》、经方的难得佳作。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欢迎投稿唠嗑。●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上)
●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