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医:能不切就别切!先喝点中药试试!
父亲的“开胃汤”
父亲说,他喝了我开的开胃汤后,胃口好了,睡眠质量提高了,那道从胃部顶向胸口的气也消失了。
我告诉他坚持服药,身体会越来越好的。
其实我给父亲开的不是什么“开胃汤”,而是仲景千古名方“小建中汤”,内有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父亲略懂些医理,不肯喝他认为会“上火”的药材,我才哄他说是开胃汤。
小建中汤是给父亲调理身体的。父亲养鱼养虾,日夜操劳,清晨喂饲料,夜间巡鱼塘,寒天干塘捕鱼,穿着塑料雨靴就下塘底,饮食不定时,重活做得多,加上常年湿气入体,如今五劳七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亦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严格来说,我也没哄骗父亲。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云:
“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小建中汤确实有着调节脾胃,强化脾胃功能的作用。
在我的调理下,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好了。父亲说,你也帮母亲调理下吧……
母亲的胆结石
母亲,15年前因被检查出胆结石而在广州某大医院摘除了胆囊的母亲,我束手无策。
因为当年愚昧无知,我在医生的建议下鼓励母亲手术,术后母亲对脂肪类食物消化功能低下,时常腹泻便溏,如今仍受病痛折磨。
你可能没有想到,当你看到胆里有几块石头时,还有看不见、检查不出的几百块细小的石头隐藏在暗处,一只蟑螂就代表背后的无数蟑螂,一颗结石就代表潜藏着无数碎片。
你可能没有想到,胆是附在肝上的,肝主疏泄,胆汁是肝的疏泄,胆囊的切除消除了胆结石,却让肝无处疏泄,演变成“肝结石”。
你可能没有想到,大部分胆囊结石是无症状无疼痛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可以选择保守治疗,甚至可以通过仲景方“四逆散”加减排出来的。
你可能没有想到,胆囊问题,可能与胆囊无关,而是不吃早餐、情志不畅造成的,健康饮食、放松心态就可缓解症状。
这些,都是15年前的我没有想到的。
于是我的母亲失去了胆囊。
大家被切掉的“小配件”
我时常在想,每天,还有多少人和当初的我们一样,因为无知而被摘掉器官呢?
师父说,人体身上每个器官都有它的用处,能不动就不动。
不久前,深圳一位朋友联系我,说她母亲因生育过多造成子宫严重下垂,给生活带来痛苦,医生建议手术切除子宫,征求我意见。
我说,子宫下垂和胃下垂的原理一样,中医的方法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我和朋友谈了很久,她让母亲放弃手术,选择中医保守治疗,身体慢慢调理过来了。
夜里,骤然看到大连卖珠宝玉石的朋友发朋友圈,说明天停业一天,要带她10岁的女儿去切除扁桃腺,我连忙劝阻,未果。
她坚持医生的建议,第二天切除了女儿的扁桃腺。
后来,她后悔没有听我的建议,说术后女儿的咽喉不再痛了,但感冒发烧却多了。
她可能没有想到,扁桃体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啊!
我想起我小女儿。四岁时,儿科医生在她的小腹上划了一刀,做了疝气缝补手术。我一直担心,疝气手术是否会把女儿经络切断?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十九》曰:“……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真希望回到当初,喂给女儿半包蜘蛛散。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插图均为蒙建光创作。,欢迎投稿唠嗑。
● 白血病的古方证条文
● 书评:“娃娃”中医出书了,居然还是《伤寒耕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