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洗澡”才能治病
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这种丰富而独特的水资源环境也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水文化。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对于水的认识与经验一脉相承,并围绕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体系和应用传统,藏医药浴疗法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衍化出来的民族优秀文化硕果。
最迟在公元4世纪时,藏族地区已形成“每五天沐浴一次”的观念,敦煌藏文文献也记载了大量吐蕃时期的沐浴养生经验,最终由《四部医典》完成总结,在50余章40余种病证应用了药浴疗法,成为藏医药浴的奠基性文献,也标志着藏医药浴疗法的形成。
在后世1300余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五味甘露”为核心的组方体系,以发酵工艺为主体的药液制备技术体系,以三种浴法为形式的临床治疗体系。据初步统计,目前各地藏医药浴机构报道使用的药浴处方达120余个,涉及藏药260余种。藏医药浴的关键技术体系呈现系统化、流程化的特点。
《四部医典》记载的人工药浴主要分为药水浴、熏蒸、缚浴三类,现综合多家机构的药浴临床规范,对藏医药浴的临床实施要点加以综述。(一)药水浴
尽管藏药浴在历史上形式多样,但当前藏医临床中普遍采用的是药水浴。药水浴分为局部浴法和全身浴法两类。局部浴法是在配制好的药液中,以局部患处为中心浸泡半小时,对治疗机体某一局部病变、缓解疼痛有良好效果;全身浴法则是让患者仰卧浸泡于药水中,药液液位一般不超过乳头水平。浸浴时轻推或活动功能障碍的肢体,或推拿揉搓疼痛部位,以起到水中按摩或水中体操作用。
通常情况下,药水浴浸浴可分上、下午各一次,7~10天为1个疗程。在整个治疗期间,浸浴温度和时间应有所变化,如第一天水温38~40℃,浸浴时间20~30分钟,此后逐渐升温并延长浸浴时间,至最高温度为46℃、时间40~60分钟,即依次降温,至疗程结束时水温为38℃,时间40~60分钟。
这种变化趋势须因人而异、因病证而异、因季节而异。(二)药汽浴
药汽浴也即熏蒸疗法。藏医传统药汽浴多将五味甘露药捣碎加水,置于锅中熬煮,大锅上用多孔木板覆盖,上铺毛毡,使患者躺于其上,并用棉毯将患者和木板一起盖严,以不使药汽外露。藏医药汽浴还有一种陈骨浴,即把各种朽骨熬煮于锅中,用其水汽进行熏蒸治疗。
目前藏医药汽浴普遍基于新型熏蒸设备,多种熏蒸疗法。总体上可分为密闭熏蒸法、简易熏蒸法和局部熏蒸3种,并以全身蒸气浴为主。其中密闭熏蒸法是在设备提供的密闭空间中,将所有药物加热煮沸,利用药物蒸汽作用于人体。熏蒸治疗时患者可只穿短裤,坐或卧于其中,局部空间的温度从30~35℃开始,渐增至40~43℃,一般熏蒸时间15~30分钟,熏蒸后患者要安静卧床休息,不要求冲洗,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简易熏蒸法则是用较大容器将加热煮沸的药液倒入容器中,容器上置木板,病人裸坐其上,用被单围住全身,仅露头面进行熏蒸;局部熏蒸是将加热煮沸的药液,倒入适当大小的容器中,使患者将患部置于容器中,离药液一定距离,其上可敷毛巾不使热气外透。(三)缚浴
藏医缚浴分清热缚浴和祛寒缚浴两类。清热缚浴多采用药物以及谷物磨成粉后,加芝麻油或陈年植物油调和,用布包扎于患处,还可选取植物鲜花煮过后再行缚浴;祛寒缚浴多采用动物粪如鼠粪、鸽粪,也可用酒煎各种动物碎骨代替。缚浴法主要应用于局部病变,若发病范围较广,则不宜采用此法。常用的清热敷浴又可分为油糊膏和水糊膏。油糊膏是将药物(包括各种谷物粮食)研成细末,在药粉末里加上调剂(芝麻油、陈年植物油等)调和均匀制成糊状,装入干净的布包内,包扎或放置于病患部位,但不可过紧;水糊膏则是将药物(多为无毒的植物鲜花)放于锅内,加水浸没药物为度,用文火煎煮后,去渣取液,制成药液,再将纱布或脱脂棉在药液里浸泡后敷于患处,外盖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
常用的祛寒敷浴也分为两种:一是把动物粪如鼠粪、鸽粪和辅药放入锅内,用慢火炒热,再加入酒精混合均匀后用布包包好,固定于病灶部位;二是把各种动物骨打碎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酒煎熬后,去渣取液而制成药液,然后把敷巾放入热药液浸透,取出拧去多余药液,直接热敷于患处(可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每3~5分钟更换一次药巾,时间为20~30分钟。
本文节选自《藏医药浴疗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藏医药浴疗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前言
藏医药浴是藏医外治疗法的重要领域,是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雪域高原的道地药材,以药液为介质,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和疑难病形成的独特外治技术,具有应用历史久、适用范围广、临床优势明显、可及性强等优势。
藏医药浴起源于藏文化独特的人文环境,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四部医典》是最早系统记载藏医药浴疗法的藏医经典,尤其在其《后续部》专门论述了藏药浴的适应证、药物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凡是四肢强直、瘰疠、疔疮、新旧疮伤、肿胀、驼背、骨内黄水病、一切隆型疾病等”,都可以用药浴疗法施治,并反复提及了藏药浴基础方“五味甘露”,还收录有大量药浴处方。《祖先言教》则首次明确记载了“五味甘露”处方的具体构成,形成了以刺柏、黄花杜鹃、水柏枝、大籽蒿、藏麻黄为主方的定型处方,成为藏药浴临床组方和随证加减的基础。后世历代藏医经典如《藏医十八支》《千万舍利》《蓝琉璃》等,均以《四部医典》为宗,对藏药浴疗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总结,全面丰富了藏医药浴疗法的经验体系,并传承至今。
依托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经验积累,藏医药浴疗法在近年来临床服务中焕发了巨大生命力,成为各地藏医院的重点专科和特色技术,甚至还成为一些中医医院的引进项目,在脑卒中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炎等一批慢性病和疑难疾病的治疗康复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医学界、文化界尤其是广大患者的肯定和青睐,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成为藏医药走出高原、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疗法。尤其是2018年“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传统医药领域继针灸后第2个世界非遗项目,藏医药浴疗法再次迎来崭新的历史性发展契机。
在藏医药浴疗法传承发展的同时,尤其在面对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形势下,藏医药浴疗法的一些技术短板也逐渐显现。各地药浴基础方所用药材因缺乏标准容易导致质量差异,改进传统药液制备工艺是否影响疗法有待评估,该疗法对优势病种的“优势程度”缺乏高水平证据,临床实施中的量效关系普遍依赖医生经验,药浴设备难以实现定量化控制,成为制约藏医药浴疗法长远发展的技术瓶颈。此外,该疗法还存在操作环节多、耗时长、人工强度大,难以适应大型医院的服务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疗法的推广应用。
2013年以来,本书作者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等多个项目支持下,先后在藏医药浴的文献整理、制备工艺传承、临床规范化、设备创新等4个领域了多层次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进一步挖掘藏医药浴疗法经验,在保持和强化传统藏医药浴特色的同时,探索提升藏医药浴关键技术的方向和方法,我们对前期研究成果加以凝炼,草成此书。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藏医药浴疗法》,作者才多。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是的,“洗澡”也能治病
● 中药封包治疗膀胱功能障碍
